资讯

微信公众平台 on MSN10 小时
人生,须自渡
人生总是坎坎坷坷,生命总是起起伏伏,没有谁的生活是一帆风顺的。 与其等待别人帮助,不如做自己的摆渡人。 正如佛经中所说:“万般皆苦,唯有自渡。” 人生如船,命运究竟走向何方,终究还是要靠自己。 01 常言道:“幸福如人饮水, ...
如印度诗人泰戈尔这样的大文豪,在面对京剧时也曾陷入“看不懂”的尴尬境地。1924年,梅兰芳为来中国访问的泰戈尔一行演出新编的大型神话京剧《洛神》,演出后的第二天,梅兰芳和梁启超、姚茫父、齐如山等社会名流为泰戈尔饯行。席间泰戈尔即兴赋诗一首,用中国的毛笔书写在一柄纨扇上,赠给梅兰芳留念:“亲爱的,你用我不澳门藏宝阁论坛网址懂的/语言的面纱/遮盖着你的容颜/正像那遥望如同一脉/缥缈的云霞/被水雾笼罩着 ...
灵境·人民艺术馆 on MSN2 天
生如夏花之绚烂
本文转自:河源日报■李硕夏日,午后的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在地上洒下一片片光影。我坐在庭院的摇椅上,手中捧着泰戈尔的《飞鸟集》,南风拂过,带来一片清凉的诗意。当再次读到诗句“生如夏花之绚烂”时,我的思绪不禁被拉入了一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向日葵是阳光的信徒。它高昂着头,硕大饱满的花盘始 ...
《我一无所求》的低吟浅唱,还是《生如夏花》的绚烂与静美?当泰戈尔的诗句再次在耳畔回响,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与那些关于爱与生命的思考不期而遇。近日,一组关于泰戈尔诗歌的精选在网络上引发了热议,无数网友纷纷分享自己的感悟,试图在这些隽永的文字中寻找共鸣。
印度有哪些人,获得了诺贝尔奖?
泰戈尔的诗句具有一种近乎神谕的简洁与深邃。“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十四个字构筑的意象,将生命的两极状态凝练为永恒的审美瞬间。诗人在这里不做道德训诫,而是以自然现象为隐喻,邀请读者直面生命的本质:热烈与静美都是存在的本真样态。同样,“天空中没有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这句诗解构了功利主义的价值评判,暗示存在本身即是意义,无需外在证明。这种思想在东方的禅宗与西方的存在主义中都能找到回响, ...
泰戈尔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擅长肖像画的画家,拒绝将画卖给自己的仇家。 可仇家偏偏为了买画三番五次找他,每次两人都会发生激烈的争吵。 久而久之,画家很难再专心作画了。 因为他的脑子里,全是仇家的样子,就连给别人画的肖像画,也有 ...
泰戈尔(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印度诗人、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八岁开始写诗,一生创作五十多部诗集,长篇小说一百余部,剧本 ...
从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不仅印度次大陆成为大英帝国王冠上最耀眼的明珠,拥有古老跨洋商贸和朝觐网络的印度洋也被殖民者改造成“帝国内湖”。 泰戈尔的故乡孟加拉管区和吉卜林的故乡孟买管区分别处于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
中新社 昆明1月14日电题:从泰戈尔访华说起,如何以文常会友? ——专访中国知名作家、诗人于坚 诗歌是一个民族语言特质体现最为透彻的形式。中国和印度这两个比邻而居的文明古国,人文交流历史源远流长。流传至今的诸多佳话中,泰戈尔访华便是一例。 刚刚过去的2024年是印度文学巨擘 ...
中新社昆明1月14日电 题:从泰戈尔访华说起,如何以文常会友? ——专访中国知名作家、诗人于坚 作者 缪超 刘丽慧 诗歌是一个民族语言特质体现 ...
中新社 昆明1月14日电 题:从泰戈尔访华说起,如何以文常会友? ——专访中国知名作家、诗人于坚 作者 缪超 刘丽慧 诗歌是一个民族语言特质体现最为透彻的形式。中国和印度这两个比邻而居的文明古国,人文交流历史源远流长。流传至今的诸多佳话中,泰戈尔访华便是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