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灵境·人民艺术馆 on MSN2 天

越地安居:汉代合浦民居的变迁

本文转自:北海日报带圈陶屋,西汉时期文物,1971年出土自合浦望牛岭1号墓。(资料图)岭南地区气候炎热潮湿,百越先民居住在特色的干栏式建筑里。它是用竹木架起高出地面的居室,人在上面起居,下层饲养牲畜。“干栏”是百越语言的汉字记音,意为“上面的房子”。
第二个可能性更靠谱,就是 “靠手感和经验”。你想啊,工匠天天干这活儿,手上的感觉早就练出来了。他们可能会把金丝的一端稍微捏尖一点,然后用镊子夹着金丝,对着玉片上的小孔,慢慢调整角度。而且穿的时候可能不是 ...
汉代陶俑在造型及创作手法上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着衣式陶俑、塑衣式陶俑,或站立或跽坐的姿态无不反映着汉代的社会风貌与审美理念。其中,“跽坐”姿势是汉代的标准坐姿,在当时被视为礼貌和教养的体现,是古代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易】起走进陕历博》系列对 ...
后面所见的陶器,和中原汉墓中出土的陶器,也没多大区别。其中比较抢眼的,是一件黄釉陶尊,它已经初步拥有了瓷器的外观,盖子是海上仙山博山的造型,腹部的浮雕则是翩翩起舞的仙人。
农历三伏天,是一年中最酷热的时节。古人认为此时 “火旺金伏”,当 “伏避暑气”,而两千多年前的敦煌悬泉置,地处火焰山脚下的干旱戈壁,夏季气温常达 ...
近日,由济南市考古研究院主持发掘的高新区谢家村遗址考古发掘工作顺利完工,并通过专家验收。
近日,甘肃公交建集团建设运营的悬泉置遗址景区迎来了由东京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考古学、历史学、文献学等领域46名学术精英组成的考察团。考察团就悬泉置遗址蕴藏的汉代简牍文化与邮驿文化展开深入考察与交流。
8月23日处暑节气当天,路县故城遗址公园开展“路衍芳踪——大汉粮仓·五谷俱全”科普活动,十余组亲子家庭走进公园五谷试验种植区,沉浸式感受汉代农耕文化。
汉代玉剑饰结构精巧,纹饰生动,碾磨得圆润细腻,工艺精到,体现了很高的艺术与工艺价值,是古代玉器中璀璨夺目的瑰宝。 下面具体介绍几件徐州博物馆所藏出土的玉剑饰以使大家对汉代成套玉剑饰的文化内涵有更多的了解。 1.
汉代的图画是汉代艺术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常常绘制在丝绸、陶器、漆器、墓壁等材质上,也有雕刻在石块上的。 这种雕刻有画像的石头 ...
汉代先民已掌握了五大行星的运动规律,对日食、月食、太阳黑子的记录已很详细,并初步认识了各种天象产生的原因。 如汉画馆内的一幅《北斗七星图》,北斗星居于各星宿的中央,绕北极星旋转,这说明我们的祖先在汉代甚至之前就掌握了北斗星勺柄与季节的对应关系。
这个题为 “汉风 中国汉代文物展”(Splendeurs des Han essor de l’Empire céleste),包括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20年的文物,459件艺术品来自中国9个省市27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