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小型装置探测到罕见中微子散射效应】财联社7月31日电,据最新一期《自然》杂志报道,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核物理研究所(MPIK)的研究团队,仅用一个质量不到3公斤的小型探测器,成功探测到中微子散射效应,在中微子探测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
科学家在理解量子力学的基本现象——电子隧穿效应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韩国浦项科技大学和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合作,首次观测到电子在量子隧穿过程中的“势垒内再碰撞”现象,颠覆了“电子仅在穿出势垒后与原子核相互作用”的传统认知。这项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杂志的最新研究成果,不仅刷新了科学界对量子 ...
量子隧穿不仅是半导体(智能手机、计算机等电子设备的核心部件)的工作原理,还是太阳核聚变产生光与能量的关键机制。然而百年来,科学家虽能观测电子隧穿前后的状态,但对电子穿越势垒时的具体行为始终知之甚少。
从彗星中蕴含的益生元分子,到漂浮在星际空间尘埃里的化学物质,科学家们一直在全宇宙追踪构成生命的元素。 最近,天文学家有了重大发现:在距离地球约1300光年的一颗遥远婴儿恒星周围,找到了生命的关键组成部分。
最近,来自意大利贝尔加莫大学的研究团队在黑洞物理与量子引力的交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他们提出了一种改良的电荷黑洞模型,该模型引入了普朗克尺度的最小长度概念,有效消除了在量子引力理论中常见的紫外发散问题。这一突破为理解黑洞在极端条件下的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并可能为宇宙早期的结构形成提供线索。
由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天文研究所领导的团队,利用阿塔卡马大型毫米/亚毫米阵列,在V883猎户座的原行星盘中首次检测到乙二醇和乙醇腈等多种复杂有机分子。这些分子被认为是生命基本成分的前体,为探索生命起源的宇宙路径提供了重要线索。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上。
13 小时
芯智讯 on MSN光学成像新突破!科学家实现1nm分辨率显微技术!7月28日消息,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Fritz Haber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及其在日本分子科学研究所/SOKENDAI和西班牙CIC nanoGUNE的国际合作者开发了一项突破性的显微技术,能够以1纳米的空间分辨率观察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
的确,“量子力学”(quantum mechnics)出自以1925年秋至1926年春德国《物理学杂志》[3]接连发表的三篇论文。打头阵的是1925年9月的《运动学与力学关系的量子理论重新诠释》[4],作者为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 ...
22 小时
一点资讯 on MSN光的波粒二象性理论受到挑战?教科书恐怕需要增加新章节了光既是波又是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至少过去百年间,也就是量子力学诞生至今,我们一直这样认为。其中关于光的波动性,可向前追溯至1801年,物理学家托马斯·杨(Thomas Young) 通过双缝实验,证实了该基本特性。
这项开创性研究凭借灵敏的低起始量技术,确定营养物质胆碱在维持年轻干细胞特征方面发挥关键作用。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Cell Biology》杂志上,为通过营养干预和治疗手段维持血液系统的健康指明了方向。
据美国趣味科学网站7月23日报道,天文学家已经发现,在一颗遥远的新生恒星周围盘旋着生命构件的关键成分,从而暗示生命物质在整个宇宙中的分布远比曾经认为的更加普遍。
3 天
一点资讯 on MSN科学家发现证据表明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由太空中的物质组装而成的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上,报告称在猎户座的一颗原恒星周围发现了十几种复杂的有机分子,这表明这些化学物质可以在恒星诞生的剧烈过程中存活下来,因此可能在太空中大量存在,而不必等待一颗具有合适条件的行星来形成它们。
一些您可能无法访问的结果已被隐去。
显示无法访问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