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元朝皇帝的巡幸制度,实际上是在统治中原的基础上,结合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而形成的一种新型制度,体现了蒙古统治者对传统习俗的继承与创新。这一制度不仅提升了元朝对中原的统治,也推动了经济的繁荣,尤其是上都地区的手工… ...
第六次除了记录乾隆经过杨柳青外,还对杨柳青人对乾隆的欢迎做了描述:乾隆五十九年 (1794),农历三月十三日,乾隆自圆明园启銮,巡幸天津。
学者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考证发现,忽必烈继位后,元朝的四大宫殿分别是大都、上都、察罕脑尔和柳林,而忽必烈之后的皇帝也有记录在文献中,显示出他们也曾执行过巡幸制度。 虽然元代皇帝拥有多个宫殿,但两都巡幸制的核心体现… ...
并且,巡幸过程中遭遇的民众非议和反对,佐证了孔飞力在《叫魂:1768年妖术大恐慌》(陈兼、刘昶译,上海三联书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中所言的乾隆中期弥漫着的那种“罕见的不安氛围”,在张励治看来,乾隆的南巡,恰是为了解决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的种种不确定性,不过,他更看到了“巡幸的状态也是一种战争状态”的本质。
张勉治《马背上的朝廷:巡幸与清朝统治的建构1680-1785》所讲述的是皇帝巡幸作为一种统治术,在早期清帝国,特别是乾隆皇帝时期被应用的缘由 ...
元朝末年,红巾军起义之后,一部义军于公元1358年攻克上都,防火焚毁了宫殿,从此之后,元顺帝不再巡幸上都,“因上都宫阙尽废,大驾不复时巡。 公元1367年,朱元璋以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征虏副将军,率二十五万大军出师北伐。
《神策军碑》全称《皇帝巡幸左神策军纪圣德碑》,刻于唐会昌三年(843),立于长安宫廷禁地,难于捶拓。 《神策军碑》全称《皇帝巡幸左神策军纪圣德碑》,刻于唐会昌三年(843),立于长安宫廷禁地,难于捶拓。 未几遭兵燹,碑毁。 碑先损后佚,拓本绝少。
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后,英法联军离开天津南下,咸丰皇帝令桂良等人在上海与英、法代表交涉修改《天津条约》,取消公使驻京、内地游历、内江通商等条款,并设法避免英、法到北京换约。但是,英、法不容清政府修改《天津条约》的各项条款,并坚持要在北京换约。1859年6月,英法联军到达 ...
一些您可能无法访问的结果已被隐去。
显示无法访问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