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Bmdsx是控制家蚕“性别开关”的关键基因,该基因在雌蚕和雄蚕体内会产生不同“版本”的剪接变体——雌蚕会不折不扣使用Bmdsx上的E3和E4外显子 ...
经过基因编辑的雌性家蚕在成虫阶段发生了惊人转变:原本7节的腹部变成了雄性特有的8节,长出了雄蚕才有的抱握器等生殖器官,甚至体内还发育出完整的精囊、输精管,能产生和雄蚕一样的精子。 这一成果标志着家蚕性别控制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
以往研究对家蚕性别决定相关基因进行了探索,但都未能实现家蚕的完全性别逆转。 Bmdsx是控制家蚕“性别开关”的关键基因,该基因在雌蚕和雄蚕体内会产生不同“版本”的剪接变体——雌蚕会不折不扣使用Bmdsx上的E3和E4外显子,发育为雌性特征;雄蚕则会跳过E3和E4发育为雄性特征。
原标题:基因编辑技术让家蚕性别由雌变雄 14日,记者从西南大学获悉,该校童晓玲教授课题组最新研究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实现家蚕从雌性向雄性的性别逆转,这一突破不仅打破了昆虫性别由染色体决定的固有模式,更为经济昆虫育种及害虫生物防治开辟了新的技术路径。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国际期刊《害虫管理科学》发表。 据了解,家蚕作为重要的经济昆虫和新兴模式生物,其雄蚕因抗逆性强、产丝质量高、料丝转化率高而更受蚕丝产 ...
5月30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詹帅研究员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Science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发现核心生物钟基因Cycle是控制家蚕 ...
万花瞳|家蚕“破茧化蝶”记永川仙龙镇的现代化蚕桑基地内,近千亩桑园与4000平方米蚕工厂实现信息化、智慧化管理。人工饲料技术突破传统季节性养殖限制,数以万计的蚕宝宝享受着“定制化”生长环境,年产蚕茧达300吨、产值1500万元,效益较传统模式提升超20倍。
乳酸菌助力家蚕生长与病害防控:开启蚕业可持续发展新篇 《Egyptian Journal of Biological Pest Control》:Mechanisms of some Lactobacillus sp. for enhancing the growth of mulberry silkworm, Bombyx mori larvae, and their role as ...
2025年4月1日,家蚕遗传创新成果“限白一号”产业化推进会在西南大学召开。 会议由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西南大学资源昆虫高效养殖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代方银教授主持,西南大学童晓玲教授、张高军副教授,四川省三台蚕种场正高级农艺师李建君、杨忠生等参会。
编辑推荐: 本文聚焦家蚕,发现一种新型环状 RNA(circRNA_1193),源自膜丙氨酰氨肽酶样(mAAP)基因。研究表明,circRNA_1193 在抗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BmCPV)感染中发挥关键作用,为深入理解环状 RNA 抗病毒机制及开发新疗法提供重要依据。
有着千年历史文化的古老“蚕丝”,在西南大学西部(重庆)科学城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完成了“逆袭”。 12月30日,记者走进该中心家蚕科研团队实验室,了解其在蚕丝材料研究方面的重大突破——创制出的新型蚕丝具有降解 ...
西南大学供图 为了阐释OSER1调节长寿的作用机制,团队在家蚕、线虫和果蝇中进行了一系列的分子生物学实验。 研究结果共同表明,OSER1是FoxO的直接靶基因,能够响应过氧化氢诱导的氧化应激,并通过提升机体氧化应激防御力而延长寿命。
西南大学资源昆虫高效养殖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代方银团队联合国外专家研究发现调控寿命的新基因OSER1,并在家蚕、线虫、果蝇等多物种中研究揭示了其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