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竺可桢对中国有两大贡献,一是对中国科学界的贡献,还有就是对中国教育界的贡献。 20世纪三十年代,浙江大学不受国民党政府的重视。
张荣明则以“科学巨擘竺可桢的渊博学识、凛然风骨及人格魅力”为题,分享了竺可桢所提倡的“求是”精神——一种“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的 ...
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作为学校的拔尖人才培养基地,近日发布了2025年招生简章,吸引了众多优秀学子的关注。竺可桢学院不仅是浙江大学理工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还以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在全国高校中树立了标杆。 竺可桢学院的混合班自1984年创设以来,始终坚持面向国家战略急需,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学院注重实施数理基础训练和跨学科交叉能力培养,通过卓越教育计划,为学生提供良好 ...
竺可桢屡次申请辞校长,教育部长陈立夫始终不愿放人,提议将竺可桢与西迁至重庆的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对调,这既可解决浙大校长继任人选问题 ...
竺可桢(1890-1974),浙江绍兴人,哈佛大学博士毕业,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中国物候学创始人,出任浙江大学校长13年,主持浙大抗战西迁,将浙大打造成一流大学。
从杭州出发,迁移4次,历时2年多,跋涉2600余公里,其间“不停课不停学”……这次“西迁”也被后人称为“文军长征”。而“文军长征”的总司令,正是中国近代气象学、地理学和气象事业的奠基者,时任浙江大学校长的竺可桢先生。
1910年,竺可桢考取第二批清华庚款留美生。1918年学成回国时,国内的气象科学事业十分落后。特别是天气预报业务,由外国人把持的上海徐家汇天文台发布。竺可桢曾感叹道:“国内气象事业几全赖外人之测候,始得略知梗概…… ...
竺可桢很痛心,在他看来,“夫制气象图,乃一国政府之事,而劳外国教会之代谋亦大可耻也。 ”1927年蔡元培创办中央研究院,邀请竺可桢筹建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并担任所长,这是旧中国气象科学一次重要的转机。 竺可桢对筹建气象研究所倾注了极大的热情。
老浙大的校舍条件比较差,因为竺可桢总想多节约点钱下来,多采购图书设备,多想办法买点好书。 1945年浙大教授李春芬未回国时,听说美国国会 ...
“竺可桢”号作战指挥室里,此时气氛异常紧张。 气象部门提供的卫星云图显示:距离150海里以外,热带风暴“巨爵”已经形成,正以每小时20公里 ...
这正如竺可桢在就任声明中所言。他认为,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一个大学学风的优劣,全视教授人选为转移。假使大学里有许多教授,以研究学问为毕生事业,以培育后进为无上职责,自然会养成良好的学风,不断地培植出来博学敦行的学者。”结果,竺可桢手下,有一批“听听名字就令人神往 ...
竺可桢广寻良才,对教授的珍惜让人感佩。他长校期间,群英荟萃,既有王淦昌、苏步青、谈家桢、贝时璋等国际知名科学家,又有钱穆、马一浮 ...
一些您可能无法访问的结果已被隐去。
显示无法访问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