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每当夜幕降临,卡夫卡便将自己沉浸在创作的世界中。他用深夜的时间进行写作,常常熬夜至凌晨。他的短篇小说《判决》便是在一夜之间完成的,显示出他对写作的执着与热爱。正是在这种对工作的逃避中,卡夫卡找到了抒发孤独与彷徨的出口。他在作品中探讨了人类的孤独感、存在主义的苦恼以及对社会的反叛,正是这种深邃的思考让他的作品穿越百年,依然对当代人产生强烈的共鸣。
在8月12日的上海书展上,文学界的众多才俊齐聚一堂,探讨了一个引人深思的主题——“流变与转化中的古典”。这一论坛在历史悠久的雷士德工学院举办,正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发源地之一,曾孕育出众多文学巨匠。会议中,来自不同国家的作家和学者分享了他们对古典文学的理解和感悟,尤其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和卡夫卡的《变形记》之间的深刻联系。 达里娜·加拉格尔提到,经典的本质是从过去通向未来的“光明之织”,它能够不断吸 ...
卡夫卡以这种荒诞方式从人的世界走开,从而实现了对这个世界最坚决的拒绝和最彻底的否定,从此卡夫卡嬗变为一个观察者和言说者,而不再是那个被人评评点点的牢牢地拴在这个世界上的被动存在,显然这是一个非常绝妙的艺术策略:他以这种异化自我的方式获得了超然世俗的角度和自由言说的权利;同时由于卡夫卡异化自我的本质是对世俗世界的不屑和轻蔑 ...
8月12日晚,第十二届上海书展·上海国际文学周的主论坛在雷士德工学院举行。雷士德工学院地处北外滩,这一带曾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群星璀璨之地,左联作家在这里掀起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的热潮,影响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方向。在这个承载着中国文学史记忆、见证了中外 ...
卡夫卡去世之前,曾多次嘱咐他的密友马克斯·布罗德在他死后把他所有未出版作品的手稿销毁,但他朋友完全违背了他的要求,布罗德不仅出版了 ...
《卡夫卡:早年》类似具有宏大叙事风格的长篇小说。开篇是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模式:“1883年7月3日,一个和煦晴朗的夏日,只有微风吹过 ...
卡夫卡的父亲是个白手起家的商人,对儿子寄予厚望,希望下一代能延续自己的做派,成为标准的中产者。 但卡夫卡的一系列选择,并不能让父亲 ...
布拉格的卡夫卡协会主席马莉索娃 (MarketaMalisova)多年来把卡夫卡的小说结集成13册书。 “目的是要令卡夫卡印在人们的心中,而不是将他的肖像漫画 ...
1924年,犹太人、德语作家卡夫卡因肺结核病入膏肓,临终前他托付好友马克斯·布罗德将其全部手稿付诸一炬。但布罗德却最终将他的遗作全部保存 ...
卡夫卡是最早感受到20世纪时代精神特征的人,也是传达出这种特征的先知。“现代人很多时候是借助卡夫卡的眼睛认知世界的,这也必然决定 ...
弗朗茨·卡夫卡,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以作家身份被世人熟知。他被看作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作品《变形记》《判决》等曾在世界范围 ...
一场旷日持久的关于卡夫卡遗稿花落谁家的所有权争端,自1968年遗稿保管人马克思·布罗德逝世后便在德国与以色列档案馆之间掀起轩然大波,争论 ...
当前正在显示可能无法访问的结果。
隐藏无法访问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