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本书讲述了印度裔美国天体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钱德拉塞卡(1910-1995)的故事。瓦利教授,同为印度裔,是钱德拉的后辈和崇拜者,他怀着钦佩的心情多次访问钱德拉。因遭到爱丁顿的极力否定,“钱德拉塞卡… ...
在差不多50年后——1983年——钱德拉塞卡终于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而获奖的理由恰恰是他1935年讲述的发现——而1.4倍太阳质量这个数量,被称为钱德拉塞卡极限而载入史册。 很多人叹息这个迟到五十年的荣誉,但钱德拉塞卡自己却不这么看。
1999年,钱德拉X射线太空望远镜被送上太空,成了研究黑洞的“神器”。如今,它却因为预算缩水,面临被关停的命运。天文学家们急了,这可是他们观察宇宙的“眼睛”,没了它,很多秘密可能永远解不开!
图为 澳门科技大学 宗秋刚讲座教授。 (澳门科技大学供图) 该奖项以印度裔美籍物理学家、198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钱德拉塞卡命名。
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化学分类(CHEMTAX)技术,首次系统揭示了印度西南海岸钱德拉吉里河口(CGE)及邻近海域浮游植物功能群(PFGs)的时空分异规律。研究发现非季风期温暖高盐环境促进硅藻、蓝藻等优势类群生长(Chl a达2.14 ...
24 岁的印度青年钱德拉塞卡坐在台下,紧张地整理着自己的领带。 钱德拉塞卡的出身高贵,他的家族是著名的科学世家。 他的叔叔就是印度家喻户晓的拉曼爵士,因为发现拉曼效应而获得 1930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上集讲到史瓦西在战壕里解出奇点(),而短短十几年后,另一个年轻人钱德拉塞卡公布了他耗时数年演算的颠覆性发现,然而却被权威以“不美”为由否决。这场震动学界的交锋,究竟发生了什么? 科学圣殿中的挑战 1935 年 1 ...
人民网澳门8月5日电 (记者富子梅)记者从澳门科技大学获悉,该校太空科学研究所所长、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宗秋刚讲座教授,近日荣获亚太物理学会联合会等离子体分会颁发的2025年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奖。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此殊荣,彰显了其在国际学术界的卓越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