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作为科研机构代表参加首次设置的创新链专区展品,中国科学院理化所研发的氢液化技术是几代科学家科技创新接力攻坚的结果。以国家工业和新兴产业发展为基础,与先进制造企业密切合作,该所已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产业转化。
在材料科学的浩瀚海洋中,有一群人痴迷于探索肉眼无法触及的微观世界,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球差电镜分析测试工程师赵阳,就是其中一位“守镜人”。
宇宙学模型认为,物质和反物质在大爆炸中等量产生,但在今日的宇宙中,物质占据主导地位。这种不平衡被认为是由于物质和反物质行为差异造成的,被称为CP对称性破坏。这一效应被物理学标准模型所预测,60多年前已在一种称为介子的亚原子粒子中观测到,但在重子中却“ ...
全球变暖背景下,积雪作为气候系统的重要指示器,其时空分布正在发生显著变化,积雪覆盖日数和雪季的缩短受到广泛关注。当地面积雪在冷季短暂融化后再次被降雪覆盖,这一现象被称为积雪期内出现的无雪间歇期(SFB),它的出现会打破地表原有的能量平衡。然而,目前对SFB现象的大尺度时空特征、驱动因子及其对土壤温度的具体影响,还缺乏系统性研究。
据最新一期《自然-电子学》杂志报道,美国波士顿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西北大学团队联合,开发出全球首个电子—光子—量子一体化芯片系统。这是首次在一块芯片上集成了量子光源与稳定控制电子电路,并采用标准的45纳米半导体制造工艺。其为批量化生产“量子光工厂”芯片、构建大规模量子系统奠定了基础。
FAST的超高灵敏度与空间分辨率,使科学家得以揭示极高速云内部前所未有的结构细节。观测研究表明,G165主要由暖中性介质组成,内部存在显著的超音速湍流运动,局部速度波动超过20公里/秒。常规高速云通常具有显著的冷暖气体混合特征,而G165则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组成结构,其物质几乎完全由暖中性气体构成。这一显著差异表明以G165为代表的极高速云处于星际云演化过程更早期阶段。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民政及青年事务局局长麦美娟,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三级职员周德进、国际合作局副局长吴艳、自动化研究所党委书记袁东在活动上致辞。智能科学与技术科普工作协作组主任、自动化研究所纪委书记许冬主持开学礼。
这款新型原子钟在光学时钟的两大核心指标上均实现突破:其准确度较此前纪录提升41%;稳定性更是达到其他原子钟的2.6倍。研究团队表示,打造史上最精准的时钟不仅有望拓展物理学边界,更能让科学家以全新视角认识世界。
阿里原初引力波探测实验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张新民研究员团队提出,是我国首个原初引力波探测实验。这一标志性进展预示着,我国科学家有望捕捉到宇宙大爆炸后瞬间产生的“原初引力波”。
记者7月14日从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获悉,该所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研究团队首次构建了涵盖多个物种的鹿科动物肠道宏基因组图谱,建立了当前最为系统、全面的鹿科动物肠道微生物组数据库。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学术期刊《BMC生物学》。
该研究首次以全球实证数据系统性证伪了雷德菲尔德比率的恒定性假设,提出海洋生态计量结构具有时间与空间的可变性,未来的地球系统模拟与气候预测需要对其进行考虑。传统模型往往假设营养元素比例恒定,这可能导致对海洋碳汇能力、营养限制机制乃至气候反馈路径的错误估计。
发表在新一期《科学》杂志的研究显示,被称为“全球翻转环流”的深海环流在塑造南太平洋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与功能方面,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这项由美国克雷格·文特尔研究所、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等机构联合完成的研究,为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组织模式提供了新视角。
Some results have been hidden because they may be inaccessible to you
Show inaccessible resul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