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李振声出生于山东淄博。少年时经历了上世纪40年代初的大饥荒,人们以树叶树皮、蒜皮葱根充饥的场景令他至今难忘,他深切体会到粮食的宝贵,立志要让中国人吃饱饭。
麦田两头,一头关系着国家粮食安全,一头关系着百姓餐桌的一粥一饭。 新中国成立75年来的科技发展,是一条“中国式”的创新之路,也是李振声等一代代农业科技工作者胸怀祖国、心系人民一“麦”相承的追梦之路,是他们用滴落在土地上的辛勤汗水,浇灌出今天的累累硕果 ...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之路——以麦为业,代代相传、不懈求索!正是这条大道,浇灌了李振声逐梦麦田的梦想,书写了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一“麦”相承的传奇,成就了中国人将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的坚实底气。
粮稳天下安。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从北京到大西北再到环渤海,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我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李振声院士响应祖国号召,始终扎根麦田,不仅培育出抗病、营养高效、耐盐碱的高产优质小麦品种,还凭借高度敏锐的眼光,为国家粮食安全出谋划策,组织实施农 ...
他是我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和农业发展战略专家,培育推广抗病、高产的远缘杂交小麦;组织开展多项重大农业科技攻关,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数十年来,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为促进我国粮食增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很快,李振声组织中国科学院25个研究所的400多名科技人员深入黄淮海地区,与地方科技人员合作开展大面积中低产田治理工作,打响了农业科技领域的“黄淮海战役”。在实施的6年中,这项工程为黄淮海地区增产粮食504.8亿斤,与预期计划吻合。 这是中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李振声在总结这件“大事”时说:“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而自己又能干的事,看准了就要先做起来,不要贻误时机;只要做好了,就会得到国家的认可 ...
人民资讯 on MSN11 天
从杨凌走向世界
在杨凌这片土地上,李振声在小麦育种领域“扎根”31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位农业科学家的使命担当。
20世纪80年代中期,李振声带领课题组成功育成小偃系列小麦新品种并迅速推广,其中仅“小偃6号”就累计推广1.5亿亩,增产80亿斤,开创了小麦远缘杂交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先例。同时,还在世界上首创了一套全新的育种方法——小麦缺体回交法,大大地缩短了 ...
20世纪80年代中期,李振声带领课题组成功育成小偃系列小麦新品种并迅速推广,其中仅“小偃6号”就累计推广1.5亿亩,增产80亿斤,开创了小麦远缘杂交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先例。同时,还在世界上首创了一套全新的育种方法——小麦缺体回交法,大大地缩短了 ...
他是我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和农业发展战略专家,系统研究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并育成了“小偃”系列品种,开创了小麦远缘杂交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先例。创建了蓝粒单体小麦和染色体工程育种新系统,开辟了小麦磷、氮营养高效利用的育种新方向。
他是我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和农业发展战略专家,培育推广抗病、高产的远缘杂交小麦;组织开展多项重大农业科技攻关,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数十年来,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为促进我国粮食增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
饲草虽然不是粮食作物,但却是动物的优质口粮。四川是畜牧大省,也是饲草缺口大省。近年来,通过朱永群等科研人员的努力,四川先后自主培育出“蜀草1号”“川农1号饲草麦”等优质饲草,全省饲草缺口正在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