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亨利·戴维·梭罗的《瓦尔登湖》在我的书架上已经静卧多年,每次手指掠过书脊时都会产生一丝愧疚——这样一部经典之作,我竟迟迟未能真正走进它。于是,在春季读书月,我选择了这本书作为伴读书籍。在七天的阅读时光里,我每天拨出约两小时与梭罗对话,常常是在晨光熹微 ...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常常渴望一种简单而富有深度的生活方式。8月9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活动即将在上海图书馆东馆举行,主题为“生活最好的方式”,特邀两位青年学者顾文艳与刘云共同解读亨利·戴维·梭罗的经典作品《瓦尔登湖》。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许多人都在追求奢华和舒适,然而,真正的智慧却往往隐藏在简单质朴的生活方式中。亨利·戴维·梭罗在他的经典著作《瓦尔登湖》中,深入探讨了简单生活的价值,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智者的生活方式往往比穷人更加简单质朴。这一论断引发了我们对生活方式的深思。
瓦尔登湖的日子虽然艰苦,但梭罗却体会到了从未有过的安静与愉悦。 他在这里的每一天,都会接到大自然的邀请。
《瓦尔登湖》为什么会在中国流行?为什么梭罗笔下十九世纪的美国,会在二十世纪末的中国引起强烈反响,并且梭罗的影响持续至今? 书中真的展现了作者梭罗的真实一面吗?为什么有人说梭罗是不折不扣的“两面派”? 今天做客硬核读书会的是《梭罗传:完整的一生》的译者、小说家钱佳楠 ...
瓦尔登湖是静谧的,静得你只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 一叶孤舟在湖中漫游,一位长者在岸边做着健身运动,偌大之湖更显整体之静。
纯洁依旧的瓦尔登湖是梭罗塑造的中心意象,然而湖水不断变换色彩,又使得这不变的意象显得摇曳多变;如果瓦尔登湖并非一成不变,那么在梭罗的书中,又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呢?这其实涉及《瓦尔登湖》的一个核心问题:看来,作者写这本书时既不满足于一五一十地记录事实,也无意于花费心力去制造出某种超验主义的象征物。
在瓦尔登湖入口处,我们首先看到梭罗极简的木房子,旁边木牌上有他在瓦尔登湖所作沉思录——“我步入丛林,是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只去面对生命最本质的那些事实,然后从中学习,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好好地活过”。
原标题:回望瓦尔登湖(观天下) 王雪瑛 《 人民日报 》( 2016年05月26日 24 版) 十年前, 巴厘岛 谈判的最后一天,《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
瓦尔登湖是真实的地点,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们要去寻访并非难事。 桃花源却是无法到达的虚幻世界,唐人王维就已叹息“不辨仙源何处寻”,何况今人!那么我们能否说瓦尔登湖要比桃花源更有实际意义呢?事实恰恰相反。
《瓦尔登湖》无愧英文散文的杰作,作为“超验主义”代表作家,梭罗无法避开自身世界观与生活环境的局限。 还是要保存对《瓦尔登湖》的美好印象,不管它上空悬置的生活是否真有实现,逾越百年,人们心中共同的梦借此书启发,被一次次升华和冲击。
原标题:原汁原味的瓦尔登湖 田莉 (办事员) 跟着梭罗,一起去了瓦尔登湖。 19世纪美国作家梭罗,独自在瓦尔登湖畔生活了两年多,安静地种菜,安静地写作。 他与水对话,与鱼对话,与树对话,俨然成了大自然的一部分。 以回归内心的方式,写出了经典之作《瓦尔登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