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夏尔·波德莱尔,这位19世纪的象征主义诗歌先驱,以其震撼心灵的《恶之花》和《巴黎的忧郁》在法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从1915年起,他的作品便开始在中国传播,开启了一段百年跨文化的旅程。波德莱尔不仅是 ...
王尔德适合在我们这个时代当网红吗?作者:高林(克罗采和春天)“一个因为弥撒祭优雅华丽就爱天主教的王尔德,还话痨、高强度输出。在我们这个时代的网络空间里他能活到第几集?”文末附高林往期讲座录音购买链接~对很多人来说王尔德要是出现在现代中文互联网上一定是 ...
人生在世,诗人究竟何为?汪剑钊老师分享给我们的答案是,诗人所为就是通过语言之水洗去尘世的污迹,让人逐步摆脱动物性,走向完美的人性。在此意义上,诗歌是衡量人性的一种终极尺度。换句话说,诗就是要让人“活得像个人样”。诗歌的意义就蕴藏于人性,我们则通过诗歌 ...
为深入推进涉外法治建设,以优质涉外法律服务助力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与中西非国家经贸交流合作,中国经贸杂志社、山东省司法厅、枣庄市人民政府于7月18日联合举办枣庄—中西非国家涉外法律服务交流活动。加蓬驻华大使波德莱尔·恩东·埃拉、乍得驻华大使阿 ...
荷风看淡死后哀荣,在《西瓜》一文中,他曾说,自己要模仿著名作家森鸥外,死后不要葬礼和墓碑。作者:张修智封图:公共版权在东京的最后几天,我决定去了一桩心愿——看看永井荷风的故居遗址,然后再到他的墓地去祭拜一下。永井荷风是我最喜欢的日本作家。但像知堂老人 ...
陈逸飞其人其作,浓缩了1970年代至1990年代中国时代精神的嬗变:他早早认识到全球化与市场经济秩序带给艺术的变化,并用眼与心,竭力把握住此种变化,并从中提炼出我们这个世代的核心视觉想象。
4 天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on MSN《我见过那个人》:照见灵魂的深处
作家王威廉的随笔集《我见过那个人》以“人像”作为棱镜,巧妙地折射出人性光谱中最为隐秘的明暗之处。在速写陌生人脸庞的刹那,他完成了对时代最为温柔的抵抗:让每一个渺小的生命,都能在文学的世界里获得尊严的栖息之所。
6 天
澎湃思想 on MSN看人工智能艺术展的机器狗、互动影像与虚假回忆
人工智能艺术如何聚焦创造力、想象力和机器合作共生?7月25日,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新开幕的展览“提视造境 Promptoscape:国际人工智能艺术文献展”是一场面向公众与未来的艺术生成实验,或许能为观众带来些许启发。
每日穿搭 on MSN8 天
2026潮流趋势时空经纬间的气质表达
本文转自:华西都市报迪奥2026夏季系列。拉夫劳伦2026春季紫标系列。SAINTLAURENT圣罗兰2026夏季男士时装秀。巴黎与米兰的2026春夏男装周不仅是部分新创意总监的“首秀战场”,更成为一场关于男性气质重构的宣言。从JonathanAnd ...
原标题:我们必须与大地血脉相连——数字技术浪潮中文艺创作的危机及超越在数字技术的滚滚洪流中,文艺批评必须重新召唤“对大地的忠诚与复归”。我们亦要呵护那种“三年得两句,吟断数根须”的创作态度;尊重那些需要躬身入局、埋头苦干的文艺创作方式;支持艺术创作中的冒险与试错。唯有如此,文艺才能在这片数字的湍流之 ...
一些您可能无法访问的结果已被隐去。
显示无法访问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