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王尔德适合在我们这个时代当网红吗?作者:高林(克罗采和春天)“一个因为弥撒祭优雅华丽就爱天主教的王尔德,还话痨、高强度输出。在我们这个时代的网络空间里他能活到第几集?”文末附高林往期讲座录音购买链接~对很多人来说王尔德要是出现在现代中文互联网上一定是 ...
人生在世,诗人究竟何为?汪剑钊老师分享给我们的答案是,诗人所为就是通过语言之水洗去尘世的污迹,让人逐步摆脱动物性,走向完美的人性。在此意义上,诗歌是衡量人性的一种终极尺度。换句话说,诗就是要让人“活得像个人样”。诗歌的意义就蕴藏于人性,我们则通过诗歌 ...
1960年1月4日,阿贝尔·加缪搭朋友的顺风车从普罗旺斯去巴黎的途中发生车祸,当场死亡,年仅47岁。 纵观加缪留下的作品,描摹人在异己世界中的孤独,刻画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他清醒地认知世界的荒诞,但主张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他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全世界成为了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 ...
永井荷风是我最喜欢的日本作家。但像知堂老人一样,我只喜欢他的散文,对他的小说没啥感觉。 这次到日本旅行,我随身带了一本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年出版、陈德文先生翻译的《永井荷风散文选》,一路走来一路读,想在荷风的故乡读出书斋里体会不到的风致。
陈逸飞其人其作,浓缩了1970年代至1990年代中国时代精神的嬗变:他早早认识到全球化与市场经济秩序带给艺术的变化,并用眼与心,竭力把握住此种变化,并从中提炼出我们这个世代的核心视觉想象。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on MSN4 天

《我见过那个人》:照见灵魂的深处

作家王威廉的随笔集《我见过那个人》以“人像”作为棱镜,巧妙地折射出人性光谱中最为隐秘的明暗之处。在速写陌生人脸庞的刹那,他完成了对时代最为温柔的抵抗:让每一个渺小的生命,都能在文学的世界里获得尊严的栖息之所。
去年夏天,我在奥赛博物馆买过一个帆布袋,上面印着波德莱尔的一句话,这句话说出了奥赛的美学原则:“Le beau est toujour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