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今日起,本报将推出《来川渝看大后方的抗战》特别报道,带领读者重返现场,共同聆听来自川渝大后方的深沉回响。这回响,是对伟大抗战精神的崇高致敬,更是对和平与未来的永恒守望。
八十三年光阴流转,梧桐河的流水依旧潺潺,鹤北林业局的群山始终巍峨。当采访车颠簸在尚志林场的林荫路上,车窗外掠过的每一片树叶,都像在翻动一页泛黄的史书——1942年那个风雪交加的凌晨,34岁的抗日英雄赵尚志在这里倒在叛徒的枪口下,腹中流出的热血,染红了吕家菜园子的冻土。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烽火连天的岁月,胜利的基石上,铭刻着一段由3200多名南洋华侨青年用生命铺就的壮烈史诗——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简称“南侨机工”)。在被称为“抗战输血管”的滇缅公路上,他们以赤子之心铸就了不朽丰碑。
八十年前的此刻,是一个被历史永远铭记的瞬间。彼时,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这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那是中华民族历经十四年浴血奋战的硕果,是无数英勇儿女以生命和热血谱写的壮丽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