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在生命的危急时刻,现代医学的创新技术再次彰显了其无可替代的价值。最近,医院体育新城院区肾内科成功救治了一名因食用致命毒蕈而重症入院的患者潘阿姨,展现了“人工肝”技术的强大功效。
对此,臺北荣总职业医学及临床毒物部主任杨振昌提醒,臺湾已知的毒蕈种类逾60种,民眾切勿自行採摘食用,以免引发中毒。 根据臺北荣总毒药物防治谘询中心(以下简称毒物中心)1986年至2024年的统计数据,国内因误食有毒蕈类而导致的意外中毒事件 ...
连续性降雨后,多处出现蕈类异常茂盛生长的现象,包括高雄中央分隔岛上大量繁殖的白色菇类、屏东民眾分享自家枣树上突生野生木耳,都引起社会关注。专家提醒,坊间流传的辨识毒蕈方式容易造成错误判断,连专家也须靠完整的型态学特徵、分子鑑定资料来判定,民眾切勿擅自 ...
野生菌类有着良好的口感和营养,是一种佳肴。但许多野生毒蕈却因有着剧毒而被人们称之为“美食杀手”。 医疗人士介绍说,毒蕈又称野生毒蘑菇 ...
新华网成都7月16日电(记者侯大伟)卫生部门的专家提醒广大食客,夏秋季节是野生毒蕈的生长旺季,为预防毒蕈中毒事故发生,市民最好不要采食 ...
通过机制研究,研究人员发现毒蕈碱受体拮抗剂促进BFU-Es扩增的作用是通过循环AMP诱导转录因子CREB介导的,其作用靶点是上调BFU-E自我更新的关键 ...
致3人死亡的泰安毒蕈中毒事件的“罪魁祸首”近日被确定为淡玫红鹅膏菌,这是一种致死率极高的剧毒鹅膏菌,在山东省内属首次发现。8月21日晚 ...
通过密切合作后,研究人员表示,尽管M1受体与其它类型的毒蕈碱受体非常相似,但利用对M1受体3D结构的详细理解,他们有望成功设计出一种选择性 ...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目前,由Karuna Therapeutics和百时美施贵宝(Bristol Myers Squibb)联合开发的毒蕈碱乙酰胆碱受体(mAChR)激动剂KarXT的新药申请正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