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次韵和甘海斌先生《七律•闻 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被查》曾在《中华辞赋》《中华诗词》《诗词月刊》《诗刊》《人民日报》等数十家报刊发表诗作800余首。
“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赵孟頫七律《趵突泉》是咏趵突泉诗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首,堪称“第一泉”“第一诗”。大概赵孟頫本人也不曾想象,一“诗”激起千层浪,在其身后,和诗甚多,“玉垒嶙峋半有无,金声镗鞳拥冰壶。”“西极昆仑事有无,东泉缥缈散琼 ...
所谓“次韵”,就是诗人为了应和别人的诗而写,不但用相同的格律和韵脚,而且每个押韵的字都是一样的。 比如苏轼这首诗的“坠”“碎”“思”等字,都是和章质夫原词一样的。
在福建文人看来,荔枝的魅力,并不需要满足“千里奔命”般的戏剧张力。在福建的文化里,荔枝或许永远无法成为一时“爆款”,它并不是用来追名逐利的奇珍,而是在家门口的枝头上慢慢成熟,在朋友书信里淡淡飘香…… ...
近日,一则喜讯传来,由中共五莲县委宣传部出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摄制,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五莲县农文旅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微电影《苏轼与五莲的诗意人生》成功入围亚洲国际电影节。这不仅是对影片制作团队的高度认可,更是五 ...
他是苏轼初成名之前的“铁杆粉丝”;他与苏轼比穷,夺得万古穷冠却安贫乐道;他为了追随心中理想的星光,毅然放弃大好前程,跟着苏轼宦游南北;是他努力争取荒地,促成“东坡”名号的诞生;是他的引荐,米芾得以拜谒苏轼……马梦得的故事,潜藏在岁月深处,他穷且益坚, ...
曾跟随元帝巡幸上都的翰苑文臣马祖常说,在上都,最忙的要数中书省的官员及宿卫们,他们除了要处理繁杂的政务,还要时刻关心皇帝的衣食住行和安全保障,不敢有一丝的大意和怠慢。
袁桷先后题写四首诗作,最终表达的是“要使风俗淳,斯民乐仁寿”(《次韵玉堂画壁》)的政治抱负;马祖常的两首题诗,却显示着“欲卖韩家旧石淙,钓鱼竿底是寒江”(《上都翰苑两壁图》)的归隐心态。
在中国文化地理版图上,徐州与常州相距六百余里,却因一位文人太守的命运轨迹而产生了深刻的精神联结。公元1077年四月,四十岁的苏轼踏着暮春的柳絮来到徐州任知州;24年后,66岁的东坡居士在常州顾塘桥畔的孙氏馆走完人生旅程。这两座看似寻常的江淮城市。南秀 ...
人民网 on MSN15 天
餐桌上的“胭脂红”
本文转自:太原晚报北方的夏天,菜市场里多是黄瓜、茄子、豆角之类的应季蔬菜。一日,在常去的菜摊角落,竟瞥见几把扎得齐整的菜,叶子阔大,正面深绿,翻过来一看,哟!一片浓得化不开的紫红,像是谁不小心泼翻了胭脂碟子。它的茎秆水嫩嫩的,透着亮光——是红苋菜!这在北方似不多见。摊主是位六十多岁的阿姨,见我盯着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