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印象中,平潭916路满是遮天蔽日的大树和此起彼伏的鸟鸣。路段中央有一位卖杂志报纸的老人,现在已经记不清他具体的样貌,依稀记得老大爷坐在木制货架后,常常沐浴鸟鸣、阅读报纸,木架子上整齐摆放着各种杂志和报纸,报纸有《海峡都市报》、《福建日报》等。
不得不说,忽兰的诗歌写作,游离于故乡之外,且又时刻陷入故乡之中。她“思想”的事物总是带着极强的自然属性与漂动情绪,她似乎想把自己固定在某一处,对某些场景或者说生活氛围表现出热爱与眷恋,但她又似乎难以安定下来,如她的《匠人的儿女》《仿佛鼹鼠》《那里多么 ...
他的文字有一种真切的诗感,而又一种梦幻一样的美丽。 叶嘉莹盛赞他是”一个梦一样的诗人”。 他是周梦蝶,台湾诗坛上占重要地位的一位诗人,被称为“诗坛僧人”。 他自幼家境清贫,青年时辞别母亲妻儿从军,退伍后维生艰难,住处“鸽子笼样仅一张床的空间,人从床头爬进去睡觉”,生活困苦、背井离乡、身世飘零,又先后经历丧母、丧妻、丧子之痛,“自感人生三大不幸落于一身”,让诗人对人事对生存有了别样的体悟。 他早年专 ...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间过得飞快。一晃,距离骆老师给我打电话已经过去了16年。这16年,是我从青年步入中年的16年,是我在诗歌道路上不断探索与成长的16年。而骆老师已经驾鹤西去,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人虽然走了,却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艾青论》《中国现代诗歌论》《新诗创作论》《骆寒超诗论集》《新诗主潮论》《艾青评传》《骆寒超诗论二集》《20世纪新诗综论》《艾青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