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这一小型装置的突破在于,它使科学家成功探测到所谓的“全相干弹性中微子—核散射”(CEvNS)效应。在这一过程中,中微子不是与原子核中的单个粒子发生散射,而是与整个原子核产生相干散射,从而显著提高了产生微小但可探测核反冲的几率。
经过119天测量,研究团队在排除所有背景干扰后,清晰探测到395±106个超额中微子信号。马克斯·普朗克核物理研究所(MPIK)科学家使用仅3公斤(约合6.6磅)的探测器,成功捕捉到核反应堆释放的反中微子。该成果通过CONUS+实验实现,首次在反应堆 ...
环球网科技 on MSN5 小时
量子隧穿过程新观测颠覆传统认知
科学家在理解量子力学的基本现象——电子隧穿效应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韩国浦项科技大学和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合作,首次观测到电子在量子隧穿过程中的“势垒内再碰撞”现象,颠覆了“电子仅在穿出势垒后与原子核相互作用”的传统认知。这项发表于《物理评 ...
7月28日消息,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Fritz Haber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及其在日本分子科学研究所/SOKENDAI和西班牙CIC nanoGUNE的国际合作者开发了一项突破性的显微技术,能够以1纳米的空间分辨率观察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
科学家在理解量子力学的基本现象——电子隧穿效应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韩国浦项科技大学和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合作,首次观测到电子在量子隧穿过程中的“势垒内再碰撞”现象,颠覆了“电子仅在穿出势垒后与原子核相互作用”的传统认知。这项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杂志的最新研究成果,不仅刷新了科学界对量子 ...
量子隧穿不仅是半导体(智能手机、计算机等电子设备的核心部件)的工作原理,还是太阳核聚变产生光与能量的关键机制。然而百年来,科学家虽能观测电子隧穿前后的状态,但对电子穿越势垒时的具体行为始终知之甚少。
最近,来自意大利贝尔加莫大学的研究团队在黑洞物理与量子引力的交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他们提出了一种改良的电荷黑洞模型,该模型引入了普朗克尺度的最小长度概念,有效消除了在量子引力理论中常见的紫外发散问题。这一突破为理解黑洞在极端条件下的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并可能为宇宙早期的结构形成提供线索。
从彗星中蕴含的益生元分子,到漂浮在星际空间尘埃里的化学物质,科学家们一直在全宇宙追踪构成生命的元素。 最近,天文学家有了重大发现:在距离地球约1300光年的一颗遥远婴儿恒星周围,找到了生命的关键组成部分。
由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天文研究所领导的团队,利用阿塔卡马大型毫米/亚毫米阵列,在V883猎户座的原行星盘中首次检测到乙二醇和乙醇腈等多种复杂有机分子。这些分子被认为是生命基本成分的前体,为探索生命起源的宇宙路径提供了重要线索。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上。
格隆汇7月31日|量子隧穿过科学家在理解量子力学的基本现象——电子隧穿效应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韩国浦项科技大学和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合作,首次观测到电子在量子隧穿过程中的“势垒内再碰撞”现象,颠覆了“电子仅在穿出势垒后与原子核相互作用”的传统认知。这项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杂志的最新研究成果,不仅刷新了科学界对量子隧穿现象的理解,还将为半导体、量子计算机及超快激光等依赖量子隧穿效应的技 ...
的确,“量子力学”(quantum mechnics)出自以1925年秋至1926年春德国《物理学杂志》[3]接连发表的三篇论文。打头阵的是1925年9月的《运动学与力学关系的量子理论重新诠释》[4],作者为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 ...
当马车驶入这片蓝白相间的老城,69岁的库尔班江·马木提正站在自家院落门口,热情地为客人斟茶,介绍着民族乐器都塔尔。身后的葡萄架下的长桌上摆满了水果、馕和奶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