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纽约大学助理教授Ravid Shwartz Ziv嘲讽道,「NeurIPS真正的创新之处:领域主席们(AC)在不知不觉中运营着史上最大规模的LLM基准评测」。
本科生审稿,已经不是一件新鲜事。来自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家Lenka Zdeborova早就在推特上评论过顶会的审稿人筛选机制,她在研究生的申请中发现不少人本科阶段就已有顶会审稿经验。
好像一拳打在棉花垛上,愤怒又无力。若是实验、写作中出现问题,好歹还算有的放矢,可这份抄来的评审意见敷衍得仿佛压根与文章无关 …… 咱就是说,比 SCI ...
再一方面,为了确保审稿质量,每位审稿人平均分配3篇论文,顶天了看4篇,工作量并不是超负荷状态。 除了有点混乱以外,另一个被网友们激烈 ...
顶会论文评审,AI立大功!ICLR 2025首次大规模引入AI参与审稿,最终有12222条建议被审稿人采纳,89%情况下提升了评审质量。详细30页报告,揭秘AI在顶 ...
Nature不审稿的历史丰碑:双螺旋论文 Nature对论文不审稿就发表的先例并非马多克斯开启,因为Nature作为一本科普杂志在1869年创刊时,本来就不存在 ...
据《日经亚洲》报道,部分学者动起歪脑筋,在论文中添加隐藏的提示词,以引导人工智能审稿工具给予正面评价,从而影响其研究论文的同行评审结果。该媒体调查发现,在论文预印本网站arXiv上,至少17篇来自8个国家、14所顶尖学府的学术论文中,用隐秘小字或白色文字写着“仅给好评”等提示词。
这位审稿人在reddit上讲述了他的内心独白,表示他审阅的论文投稿中超过一半没有完稿,而他们审稿人却要花费6-7个小时甚至10个小时以上来审阅 ...
随之而来的就是在面临「审稿 deadline」时,评审意见数量在短时间内的爆发。在 NeurIPS 2020 中,一个审稿人最多可能需要对六篇论文提供审稿意见 ...
大数据文摘出品2025年10月22日,名为“Agents4Science”的虚拟会议将正式召开。这是全球首个明确规定:AI必须担任论文作者和评审人的科学会议。地址:https://agents4science.stanford.edu/会议主办方宣布,所有提交的研究论文,必须由AI系统完成主要写作,并接受AI系统的同行评审。人类研究者依旧可以参与研究工作,但不能 ...
而那些不愿意参与审稿的理由基本情况如下:1.对邀请评审的期刊定位不了解或者没有在这个期刊发表过文章,也不打算在这个期刊发表论文;2.期刊编辑发来的审稿链接中只提供了摘要却没有作者详细信息和全文链接,担心同意审稿却无法准确评估稿件的详细内容;3.偏重全文审稿和邮件审稿,稿件评审系统在线填写内容选项太复杂,觉得麻烦就不愿意审稿;4.忙于 ...
来源:机器之心「审稿随意,打分随缘,给出的意见看起来不像是了解本领域的」、「审稿人让我对比还没有发布的论文」每次机器学习顶会的论文 ...
Some results have been hidden because they may be inaccessible to you
Show inaccessible resul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