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在统筹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利用和惠益分享三大目标方面:针对生物多样性优先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等不同区域,明确差异化保护目标和任务,强化栖息地修复、物种保护等重点领域项目布局;以利用促保护,推进可持续利用试点示范;实施特色生物资源可持续 ...
7月28日,生态环境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会上,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张玉军表示,生态环境部于去年4月启动了《生物多样性保护评价标准》(简称《标准》)的制订工作。经过一年的研究制定,今年5月公开征求意见,目前正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完善。
7月28日,记者从云南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西南大学袁智勇教授团队在该保护区小桥沟片区发现短腿蟾属新物种,命名为“文山短腿蟾”。这一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期刊《Asian Herpetological Research》,为我国两栖动物家族添新成员。
今年是我国启动国家公园体制改革10周年。目前,第一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旗舰物种野生种群数量持续恢复,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稳步提升。
在万众瞩目中, 理想汽车 旗下的全新中大型纯电SUV—— 理想i8 ...
人民网 on MSN16 小时
我国生物多样性稳步提升
目前,第一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旗舰物种野生种群数量持续恢复,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稳步提升。
“当前我国生物多样性下降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坚持保护优先仍是当前以及未来一个时期的总基调。”7月28日,在生态环境部召开7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张玉军表示。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这项工作目前进展如何?下一步有哪些安排?针对这一问题,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张玉军表示,为有效解决“人兽冲突”问题,采取多方面行动,包括持续改善栖息地环境,增 ...
近期,《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COP15)在津巴布韦维多利亚瀑布城举办。红树林基金会(MCF)作为湿地公约观察员机构,受邀派出代表团前往津巴布韦参加大会。红树林基金会主办及参与多场主题边会并承办展位,对外介绍中国湿地修复及其物种保护典型案例, ...
研究人员表示,尽管寄生虫在人们印象中形象不佳,但在生态系统中却起着重要作用,包括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节物种竞争以及维系食物链稳定。寄生虫与宿主往往经过长时间共同进化。清除“天然”寄生虫后,宿主反而可能更易暴露于新出现的、更危险的病原体,生态也可能失衡。
近年来,我国生物多样性持续向好,一些动物种群不断扩大,但同时也出现了“人兽冲突”的现象。对此,生态环境部7月28日表示,已持续改善栖息地环境,增加生态缓冲空间。
近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在重庆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两栖动物种群生性特点、野外分布情况开展调查,目前已经调查到保护区分布有两栖动物21种,其中分布有中国特有种巫山巴鲵、隆肛蛙、利川齿蟾、巫山角蟾、棘皮湍蛙、峨山掌突蟾等6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