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竺可桢对中国有两大贡献,一是对中国科学界的贡献,还有就是对中国教育界的贡献。 20世纪三十年代,浙江大学不受国民党政府的重视。
张荣明则以“科学巨擘竺可桢的渊博学识、凛然风骨及人格魅力”为题,分享了竺可桢所提倡的“求是”精神——一种“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的 ...
2025年7月24日下午,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召开干部宣布会。浙江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吴健出席会议并讲话。机关党委书记兼党委组织部副部长沈玉宣读干部任免文件并主持会议。
竺可桢广寻良才,对教授的珍惜让人感佩。他长校期间,群英荟萃,既有王淦昌、苏步青、谈家桢、贝时璋等国际知名科学家,又有钱穆、马一浮 ...
竺可桢是公认的中国现代气象科学的奠基人,可这位大科学家,还是认为“自己知道得太少了。 ”1974年1月23日,84岁的竺可桢生命已处于垂危之中。 夫人看他咳得厉害,把来探望的亲戚、朋友留在房外。
老浙大的校舍条件比较差,因为竺可桢总想多节约点钱下来,多采购图书设备,多想办法买点好书。 1945年浙大教授李春芬未回国时,听说美国国会 ...
竺可桢,字藕舫,是我国卓越的科学家、教育家、科学史家。1890年3月7日出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今属绍兴市上虞区),1974年2月7日病逝于北京 ...
1949年,竺可桢60岁了。 3月6日,浙大学生自发为校长举行祝寿晚会,学生为竺可桢做了一面旗,上面写了4个字--浙大保姆,以表达对这位殚精竭虑的校长的崇敬与感激。 然而竺可桢没有参加晚会,也没有接受一件贺礼,没有人会想到他正面临着人生的一次重大抉择。
根据竺可桢在文章中提供的数据、图表,我们发现很多科学结论和现今的研究成果很相似,例如竺可桢文章中提到的南京四邻无高山为屏障,因此 ...
竺可桢屡次申请辞校长,教育部长陈立夫始终不愿放人,提议将竺可桢与西迁至重庆的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对调,这既可解决浙大校长继任人选问题 ...
浙大竺可桢学院的副院长应颂敏说,竺可桢学院这次选拔12个门类的学生,包括混合班、求是科学班(数学、化学、物理、生物、基础医学、心理学、地质学、汉语言文学)等,还有神农班、智慧能源班、公共管理英才班,一共招收230多位学生。
Some results have been hidden because they may be inaccessible to you
Show inaccessible resul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