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在台灣,半導體不只是「護國神山」,更是牽動整體產業升級與經濟韌性的關鍵動能。工程師因此成為許多非理工背景年輕人心中嚮往的職業選擇。然而,高度專業、知識門檻與產業人脈的缺口,仍讓「轉職半導體」成為一場需要策略與實力的長征。
百靈佳殷格翰台灣分公司董事總經理邱建誌認為人才是創新根本,透過兼顧本土深耕與國際接軌的培育策略,成功讓台灣躍升全球十大核心國家並達成連續13年兩位數成長。
在產業升級的浪潮中,企業想同步前進,必須具備一套讓人才「看見未來、留下腳步」的機制。台灣「隱形冠軍」信邦電子正攜手國立聯合大學,打造以在地為根、人才為本的產學共訓新模式,開創企業、學校與學生三方共好、可長可久的人才永續生態圈。
我們總想用意志力撐起好習慣,但現實卻反覆打臉。閱讀達人瓦基,從台積電副理轉職為全職自媒體人,他如何在不同職涯都能脫穎而出?又如何用工程師思維拆解習慣設計,找到人生新節奏? 想要「每天跑步30分鐘」、「每天學習外語1小時」、「每天讀10頁書」⋯⋯。
川普關稅政策後,整體投資市場出現什麼轉變?各種投資標的選擇出現哪些波動起伏?勇於嘗試、積極開發多元收入的Z世代,甚至大幅加碼「這一項」投資新寵⋯⋯。
曾有某上市公司的公關向我求助:「怎麼辦?董事長和總經理在辦公室裡大吵了一架,總經理一氣之下辭職,怎麼辦?」這位公關擔心事情曝光後會釀成重大危機。然而危機溝通的目的是減少損害,而非逃避問題。面對敏感話題,將資訊分為「必須傳達」、「被問才說」與「永不公開 ...
被水電師傅稱為「大電禁軍」,負責全台最多用戶的台電台北南區施工班,領軍者是54歲的許健彬。他親自教成員爬桿、拉高壓電;天災人禍造成斷電,他們第一時間挺進。工地出身的名作家林立青,如何寫許健彬?
七月底,大潤發各分店的招牌陸續換成紅底白字的大全聯,從決定整併到對外識別全面更新,影響近4000名員工的合併過程,似乎未興波瀾或見員工不滿對外聲嘶力竭,原大潤發員工的離職率甚至僅有1.5%,全聯人資部是如何寫下這個教科書等級的人員併購案?
我曾認識一位技術能力超群的前輩,再困難的技術問題到他手上,沒兩天大概就能被搞定。然而卻很少有獵頭來找他,他感嘆:「我算是被自己的堅持給困死了」究竟為何擁有頂尖能力,反而讓他的職涯選擇愈來愈少?
一段女學生抽血的影片,揭開了師範大學女足隊塵封已久的「研究」內幕!學生被迫多次抽血,甚至被威脅學分,這不僅是違反人體研究倫理的個案,更可能只是冰山一角。這起事件讓人不禁回想起百年前美國駭人聽聞的「塔斯基吉梅毒實驗」,兩者背後都潛藏著體制的腐敗與人性的 ...
生成式AI不只讓工作更快完成,更能協助突破薪資天花板,挖掘隱藏技能、創造被動收入。從盤點你的專長到實現自動化,《富比士》揭示打造新收入引擎的5大關鍵步驟。 生成式AI帶來的變革,不只是讓人「更快」完成工作,還能讓人「更會賺錢」。
許多人進入職場後,最感壓力的不一定是工作本身,而是「怎麼跟主管相處」。主管願不願授權、給你機會、讓你參與關鍵任務,往往都取決於一件事:信任。 信任不是靠討好,而是從日常行動中累積出來的專業與態度。 建立與主管的信任關係,不是單向溝通,而是懂得主動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