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与德国亥姆霍兹重离子研究中心、复旦大学等国内外合作者在原子核的奇特衰变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首次在实验上观测到新核素铝 -20 ,并发现其通过稀有的三质子发射模式进行衰变。
作为科研机构代表参加首次设置的创新链专区展品,中国科学院理化所研发的氢液化技术是几代科学家科技创新接力攻坚的结果。以国家工业和新兴产业发展为基础,与先进制造企业密切合作,该所已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产业转化。
7月17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何宏平调研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分别与两所领导班子、青年科研人员代表及科研管理骨干座谈交流,并督导专项工作推进情况。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王华陪同调研。
太阳是地球气候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其活动通过总辐射、紫外辐射、高能粒子沉降等多种形式影响地球大气。近年来,我国夏季降水雨带呈现出持续北移的趋势。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联系?近日,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研究员王劲松与中国科学院大气研究所研究员赵亮合作团队,联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丁一汇等,在国际气候领域期刊《气候杂志》发表文章,揭示太阳11年周期活动对中国夏季降水南北 ...
月球正面和背面为什么不同,一直是个谜。科学家认为,早期月球像个滚烫的岩浆海,冷却时,富含钙的斜长岩因为自重较轻浮到表面,形成了最古老的原始月壳。此前美国的阿波罗任务从月球正面带回过这种斜长岩样品,但样本代表性不足,且空间覆盖范围有限。月球背面的原始月壳与正面是否一样,学术界一直不太清楚。
据最新一期《自然》杂志报道,国际天文学家团队首次精准捕获到太阳系外一个新生恒星及其行星系统形成的“起点时刻”现象。他们借助欧洲阿塔卡马大型毫米/亚毫米阵列望远镜和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观察到第一批行星形成物质(刚开始凝固的高温矿物)的诞生。这是天文学家首次在如此早期的阶段识别出一个行星系统,为了解太阳系早期历史打开了一扇窗。
在材料科学的浩瀚海洋中,有一群人痴迷于探索肉眼无法触及的微观世界,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球差电镜分析测试工程师赵阳,就是其中一位“守镜人”。
FAST的超高灵敏度与空间分辨率,使科学家得以揭示极高速云内部前所未有的结构细节。观测研究表明,G165主要由暖中性介质组成,内部存在显著的超音速湍流运动,局部速度波动超过20公里/秒。常规高速云通常具有显著的冷暖气体混合特征,而G165则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组成结构,其物质几乎完全由暖中性气体构成。这一显著差异表明以G165为代表的极高速云处于星际云演化过程更早期阶段。
全球变暖背景下,积雪作为气候系统的重要指示器,其时空分布正在发生显著变化,积雪覆盖日数和雪季的缩短受到广泛关注。当地面积雪在冷季短暂融化后再次被降雪覆盖,这一现象被称为积雪期内出现的无雪间歇期(SFB),它的出现会打破地表原有的能量平衡。然而,目前对SFB现象的大尺度时空特征、驱动因子及其对土壤温度的具体影响,还缺乏系统性研究。
宇宙学模型认为,物质和反物质在大爆炸中等量产生,但在今日的宇宙中,物质占据主导地位。这种不平衡被认为是由于物质和反物质行为差异造成的,被称为CP对称性破坏。这一效应被物理学标准模型所预测,60多年前已在一种称为介子的亚原子粒子中观测到,但在重子中却“ ...
这款新型原子钟在光学时钟的两大核心指标上均实现突破:其准确度较此前纪录提升41%;稳定性更是达到其他原子钟的2.6倍。研究团队表示,打造史上最精准的时钟不仅有望拓展物理学边界,更能让科学家以全新视角认识世界。
据最新一期《自然-电子学》杂志报道,美国波士顿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西北大学团队联合,开发出全球首个电子—光子—量子一体化芯片系统。这是首次在一块芯片上集成了量子光源与稳定控制电子电路,并采用标准的45纳米半导体制造工艺。其为批量化生产“量子光工厂”芯片、构建大规模量子系统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