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立在侯秀珍家中墙角的镢头,精准地诠释了南泥湾精神的内涵。 这把公公刘宝斋当年开荒时用过的老镢头,将人们的思绪带回到70多年前的那段艰苦 ...
60年代,一首由歌唱家郭兰英演唱的《南泥湾》传遍大江南北,也让抗战时期八路军359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南泥湾建设“陕北好江南”的故事 ...
一把镢头一把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 ——三五九旅七一九团烈士纪念碑碑文敬读 三五九旅七一九团烈士纪念碑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南泥湾镇九龙泉村三五九旅烈士纪念园内,1945年建成,1947年胡宗南部队进犯延安时原纪念碑遭破坏。1952年重新维护此碑并建立了保护亭。纪念碑由碑身和碑座 ...
在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临时展览馆门口,矗立着一尊铜色三人群塑:两位身着军装的八路军战士与头顶白羊肚手巾的陕北老乡正挥舞着镢头奋勇向前,破地开荒。“一把锄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老镢头刨出个“好江南”--专题报道 ...
那是1941年,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奉命开赴南泥湾,在“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号召下,战士们克服重重困难,把一个荆棘遍地 ...
另一把老镢头,则见证了黄土高原由黄变绿、由绿变美的深刻转变。 1999年,延安开始大规模实施退耕还林,侯秀珍等党员干部带头响应号召,扛着铁锨和镢头上了山,在当地三台庄等地栽了3年树。 “栽了多少树我不记得,这里有多少个山头我都记得。
一把镢头8寸长,在南泥湾镇南泥湾村,74岁的侯秀珍老人家里保存的一把老镢头却磨损得只余4寸。 那是侯秀珍的公公、时任359旅719团9连连长刘宝宰 ...
镢头挥向南太行山荒地之始,济源就谋求环境友好、城乡统筹,对产业集聚区、园区明确功能定位,在规划、细化中进行优势企业的集群式承接、传统 ...
镢头挖不动的大堤 记者沿罗夫河河堤上到渭河大堤,乘车自东向西行驶。 渭河水远远地躲在河中心,大堤上非常的安静,路面平整,有一层新铺的 ...
在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南泥湾镇南泥湾村,76岁的侯秀珍珍藏着两把老镢头。 一把老镢头,见证了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在艰苦岁月中开展轰轰烈烈的大 ...
当前正在显示可能无法访问的结果。
隐藏无法访问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