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3 天
人民资讯 on MSN那年暑假 我用一把小镢头撑起半个家
太阳爬到头顶时,山成了蒸笼。汗水顺着额角流进眼睛,涩得睁不开,只能用脏袖子一抹,继续在石头堆里翻找。布口袋渐渐沉了,勒得肩膀生疼,可每次摸一摸里面硬邦邦的药材,就像摸到了母亲脸上的笑容。有次在陡坡上踩滑,整个人滚下去,膝盖磕在石头上渗出血,我顾不上疼,先爬起来捡散落在草里的黄芩,那可是能换钱的东西。
1977年,那个充满激情与挑战的夏天,成为了许多人心中难以磨灭的记忆。有人曾戏谑道:“现在的孩子暑假玩手机,我们那时候却在挖药材。”这句话似乎道出了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一个11岁孩子,如何用一把小镢头撑起了整个家庭的希望与未来。
立在侯秀珍家中墙角的镢头,精准地诠释了南泥湾精神的内涵。 这把公公刘宝斋当年开荒时用过的老镢头,将人们的思绪带回到70多年前的那段艰苦 ...
在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临时展览馆门口,矗立着一尊铜色三人群塑:两位身着军装的八路军战士与头顶白羊肚手巾的陕北老乡正挥舞着镢头奋勇向前,破地开荒。“一把锄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老镢头刨出个“好江南”--专题报道 ...
60年代,一首由歌唱家郭兰英演唱的《南泥湾》传遍大江南北,也让抗战时期八路军359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南泥湾建设“陕北好江南”的故事 ...
一把镢头一把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 ——三五九旅七一九团烈士纪念碑碑文敬读 三五九旅七一九团烈士纪念碑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南泥湾镇九龙泉村三五九旅烈士纪念园内,1945年建成,1947年胡宗南部队进犯延安时原纪念碑遭破坏。1952年重新维护此碑并建立了保护亭。纪念碑由碑身和碑座 ...
那是1941年,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奉命开赴南泥湾,在“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号召下,战士们克服重重困难,把一个荆棘遍地 ...
一把镢头8寸长,在南泥湾镇南泥湾村,74岁的侯秀珍老人家里保存的一把老镢头却磨损得只余4寸。 那是侯秀珍的公公、时任359旅719团9连连长刘宝宰 ...
一把把老镢头,刨出的不仅仅是土地和粮食,更重要的是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高昂士气,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豪情和一心为民、不求回报的 ...
曾经的南泥湾以开荒论成败,用一把镢头刨出个“陕北好江南”,把广袤的沼泽地改造成种植面积一度达7000多亩的水稻田。 然而此后70余年间,由于水源、生态等原因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其中成千亩水田改为旱田,甚至沦为荒地。
另一把老镢头,则见证了黄土高原由黄变绿、由绿变美的深刻转变。 1999年,延安开始大规模实施退耕还林,侯秀珍等党员干部带头响应号召,扛着铁锨和镢头上了山,在当地三台庄等地栽了3年树。 “栽了多少树我不记得,这里有多少个山头我都记得。
一些您可能无法访问的结果已被隐去。
显示无法访问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