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7月30日,是学者钱穆的一百三十年诞辰。作为历史学家,钱穆一生名满天下、著作等身。其中最为普通人所熟知的著作,自然是成书于抗战时期的《国史大纲》。这本三十万字的中国通史,除了学术价值之外,更是钱穆当时以文士报国自许、藉以御侮扦寇的文化利器。
今年,上海市静安区图书馆策划推出了“读上海通史,探静安文脉”系列讲座,每月一讲,邀请熊月之、忻平、苏智良、戴鞍钢、宋钻友、叶舟、王敏、张笑川、张秀莉、徐涛等专家学者,从宏观与微观、事象与学理、历史与现实相联系的角度,更好地讲述上海历史,梳理静安文脉,为“人民城市”理念提供高品质的精神产品。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屏山县召开《屏山通史》编纂工作座谈会2025年7月17日,屏山县召开《屏山通史》编纂工作座谈会,县政协副主席阿吴曲布,县政协文史学习委、县委党校、县文广旅游局(县图书馆)、县地方志办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及《屏山通史》编纂团队主撰人员 ...
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官方出版的《地图上的中国通史》共2册。 它以吕思勉史学经典《中国通史》为本,辅以现代地图100张,以地图方式读懂历史!
20世纪40年代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吕振羽的《简明中国通史》等,五六十年代翦伯赞的《中国史纲要》、郭沫若的《中国史稿》等,90年代白寿彝的《中国通史》,不仅被视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而且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现实作用。
《中国通史纲要》是一本通俗历史读物,也是“文革”后学术界出版的第一本历史著作,深受读者欢迎,并因此获得了全国首届通俗政治理论读物一等奖。 1980年,《中国通史纲要》完成出版后,白寿彝就开始了大型中国通史的编撰工作,而此时的他已年逾古稀。
本书则试图将20世纪中国通史编纂研究整合到一个有机的系统之内。 所谓系统,除了对20世纪中国通史编纂历程的系统梳理外,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将原来分散的研究主题连缀起来,从而构成由一个大主题统率的若干相关小主题共同组成的学术系统。
2025年7月3日,《中华茶文化通史》系列研究项目推进会在九江职业大学明德楼顺利举行。本次会议汇聚了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领导、九江职业大学领导、《通史》主编以及《中华茶文化通史》系列研究项目组全体成员。会议重点围绕《中华茶文化通史》系列项目课题的研究工作开展,旨在全面推动《中华茶文化通史》系列项目课题研究工作迈向新高度。
4月24日,由东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历时前后8年编纂完成的《中国纺织通史》将在沪首发,它将做出最权威、最全面的回答。作为我国首部全面论述 ...
《中国会计通史》作为以郭道扬教授为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会计通史系列问题研究”所产生的最具代表性意义的研究成果,被 ...
《法国通史》历时16年,汇聚了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法国史研究领域的精英力量。 全书共六卷,280余万字,全面梳理了从史前时期至2017年的法国历史发展轨迹,并探讨了民族国家发展的普遍规律。
《加德纳艺术通史》以“全景化”的视角阐释艺术发展的主旨,内容涵盖史前到20世纪的后现代主义艺术,涉及绘画、雕塑、建筑、设计、摄影及工艺美术等多个艺术门类,堪称艺术史的经典之作,在关注艺术的历史与文化背景的同时注重普及性与趣味性,力求通俗易懂,为更广大的艺术爱好者开启通往艺术圣殿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