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老周摘要:抗战后期的史迪威事件,最终使得史迪威被召回了美国。但这一事件并不是史迪威和蒋介石两人之间的私人恩怨,而是深远地影响了中美 ...
杜聿明与孙立人之间的恩怨,不仅广为人知,而且其根源可追溯至早期的种种事件,成就了两人关系中的复杂情感。早在远征军时期,孙立人因不服从命令擅自出兵营救被困的英缅联军,这一举动便成为了两人关系中的第一次裂痕。之后,孙立人在缅北撤退时再次与杜聿明发生冲突, ...
史迪威对中国远征军此战的表现极为不满,而且把蒋介石和前线几位高级将领几乎骂了个遍。 他抱怨蒋介石直接插手指挥,指责远征军副总司令兼第5军军长杜聿明、新编第22师师长廖耀湘消极避战,还当面指责“和事老”罗卓英是一头猪。
John Easterbrook(史迪威外孙):史迪威是军队中最了解中国的人,所以他们给他打电话说,我们需要你去中国。 Donovan Webster(滨缅公路作者):他是一位令人吃惊的美国将军,本来是要担任像艾森豪威尔那样的角色,成为美国军队的最高 指挥官。
史迪威指出,中国虽然号称拥有300余陆军师,其实只有60%的战斗力。如果中国想一次性整编全国部队显然不切现实。因此他主张首先建立一支规模小而武器装备优良的步兵师,远比维持300多个机构臃肿士兵缺额的步兵师更为有效。
史迪威和麦克阿瑟都毕业于西点军校,后者比史迪威早一年(1903年)毕业。 二人在学校就已经熟识,后期又都长期供职于远东,所以关系不错。
解说:而史迪威发现,要想让蒋介石同意他的计划,自己手中唯一的牌,就是租借物资。 而蒋介石对史迪威的建议,也并非一味抵制,他的条件是每月从驼峰运送5000顿物资,并提供500架战斗机,而当时驼峰航线每个月的最大军力只有100顿。
约瑟夫·史迪威(1883—1946),美国佛罗里达州巴拉特卡市人,美国陆军四星上将。他曾被派到中国参加抗战,先后担任中国战区参谋长、中缅印战区 ...
史迪威在1942年3月首次抵达重庆,受到蒋介石夫妇的热情欢迎。宋的档案显示,就在1942年6月,也就是在缅甸战败的一个月后,蒋宋两人即已开始讨论 ...
报道称,史迪威博物馆中最醒目的照片,是史迪威和蒋介石神色严肃的黑白照片,从照片就可以看出两人关系不和。他们都挺直腰板,身形消瘦,目 ...
史迪威中心专家组专家、重庆大学教授敖依昌说,密支那是缅北的军事重镇、交通枢纽,集铁路、水路、机场为一体,向北可以控制驼峰航线,向南 ...
一些您可能无法访问的结果已被隐去。
显示无法访问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