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赤脚医生”到岗后,各个生产大队都为他们建立了大小不一的卫生室,配备了一些最基本的医疗器械和药品,“赤脚医生”还就地取材,在附近 ...
赤脚医生首先是农民,放下药箱下地,背起药箱出诊,靠生产队的工分生活,所以养得起;赤脚医生就生活在村民中间,可以随叫随到,不分时间 ...
赤脚医生,是上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的名词,特指“半农半医”的农村一线医疗人员。他们并非正统科班出身,却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凭着一针 ...
现代快报讯(记者 邢志刚 张晓培)12月14日,在中国赤脚医生第一人王桂珍逝世一周年之际,一场特殊的座谈会在徐州医科大学成功举办。本次会议 ...
每当菜园村老一辈谈起李辅臣,第一印象就是他那一撇胡子,加上他医术精湛,深受百姓赞誉,大家亲切称呼他“小胡子”医生。李辅臣原本手握的是悬壶济世的药方,然而山河破碎的硝烟却将他推向了毁家纾难、泣血沙场的家国大义之巅。“英雄门第”这四个字不仅仅是一份荣誉, ...
“赤脚医生”的叫法最早出现于上世纪人民公社时期。1968年夏天,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办的《红旗》杂志刊发了《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上海市的调查报告》。文章一开头就写道,“‘赤脚医生’是上海郊区贫下中农对半医半农卫生员的亲热的称呼。” ...
直至今天,国际视野中的中国赤脚医生还是个被充分肯定的名词,世卫组织专家张开宁说,病人最需要服务的时候,赤脚医生会及时出现,即使这个服务不是最佳的,甚至还有错误,但它是温情的,赤脚医生是全球医疗卫生史上值得称道的一段历史,国际上无论左中右的人士,无论懂医的不懂医的,一听到“Barefootdoctors”这个词,眼睛就发亮。
赤脚医生:村医的政治化身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李明子 发于2021.11.8总第1019期《中国新闻周刊》 在农村行医54年以来,马文芳还是习惯被乡亲们喊为 ...
在非洲南部的莫桑比克,“赤脚医生”已经成为医院手术室里的主力干将,成千上万挽救生命的手术都是在这些“准医生”手下完成的。有一项专门 ...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推进,我国乡村医疗水平有了大幅提升。被称为“赤脚医生”的乡村医生,长期在基层服务广大农民群众,他们的 ...
核心提示:1968年夏“赤脚医生”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上海《文汇报》的一篇报道,毛泽东看到了这篇文章,并作出了批示“赤脚医生”就是好,随即“赤脚医生”红遍大江南北,几乎覆盖了整个中国农村,赤脚医生的兴起,也催生了合作医疗制度。 凤凰卫视11月27日《腾飞中国》,以下为文字实录 ...
导语:为切实解决好原“赤脚医生”养老保障问题,省卫生计生委、省财政厅和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联合制发《原“赤脚医生”养老补助办法 ...
一些您可能无法访问的结果已被隐去。
显示无法访问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