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2.赋役改革的实质 历代王朝进行赋役制度改革的出发点往往是由财政困难导致的统治危机,其目标在于如何扩大税收群体、如何简化手续以便利于征收,明代均平赋役、统一征银的改革便是出于此种考量。
古代的赋役制度可谓是历朝历代的命根子,而深究起来,这赋役制度中的关键在于如何控制土地和人口,此所谓“编户齐民”。从先秦到清末,赋役 ...
1720年,康熙朝户部尚书赵申乔病逝,享年77岁,谥号恭毅。赵申乔在任浙江布政使时曾痛批清朝赋役制度的弊端:“百姓憔悴,虐政已非一日,而害 ...
作为传统法律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赋役立法一直是法制史和经济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中晚唐至北宋前期是赋役立法重要的嬗变阶段,其历史 ...
被保留的《赋役令》在行宋令令文中,近80%令文为丁匠役条性质,但宋代主体役种已经不是丁匠类的夫役,而是职役,说明《天圣令·赋役令》仍然沿袭着唐令的立法指向,而这种缺失和错位从某一侧面反映出“令”在中晚唐至北宋前期赋役立法方面的边缘化。
通过赋役改折,扩大白银征收的基数,实现中央、地方全覆盖的白银财政体系,通过“折亩”实现标准化赋役征收,走向赋役合一,即事实上的税役 ...
为什么在王朝初期经济凋敝、百废待兴的时候,土地兼并较缓,农民破产者较少,而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赋役加重和土地兼并问题就日益突出? 农民之丧失土地除了经济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起作用之外,国家的赋役制度又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原标题:在赋役征银中发现“人”,在批量制造中维护尊严 撰文丨罗冬阳 (东北师范大学明清史研究所教授) 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不同,历史学 ...
美国学者雅各·索尔在《大查账》一书中指出,“掌握账簿就是掌握权力”。明清时期为征派赋役编造的“赋役黄册”,因每十年才重新编造一次,人丁、事产不能及时更新,往往与实际情形严重脱节。地方官府为了应对征税过程中产生的实际问题,在县以下的乡村基层社会中,另外编纂有一种 ...
清代以来广西社会治理学术研讨会暨《清代广西赋役全书》新书发布会在南宁举办-《清代广西赋役全书》被列入“2022—2035年广西古籍工作规划重点出版项目”,是广西落实新时代古籍工作的重要举措,其顺利出版也丰富了广西地方文献的宝库,为清代以来广西社会治理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清代广西赋役全书》(全45册) 本书编者宋永忠在发言中对《清代广西赋役全书》进行了简要介绍。 他希望此书的出版能够为广西的政治、经济及社会治理提供足够的文献资料,同时能够有更多学者关注和参与到广西历史的研究中。
这就是说,清代对于赋役户的人口统计与普查是五年进行一次的。 元明清三代的人口普查,对于摸清人口底数,搞好社会发展规划,做好征税和征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