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马克思在世时,季别尔、考夫曼等俄国经济学家就曾发文章评论《资本论》。马克思去世后,为了应对洛贝尔图斯的挑战(即指责马克思剽窃了他的剩余价值理论),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二卷序言(1885年)中,向发难者发起反挑战,即“有奖征文竞赛”。竞赛持续到1894 ...
京报网 on MSN11 天
鲁克俭:《资本论》解读的三条进路自《资本论》1867年第一卷出版,特别是马克思去世后由恩格斯编辑的《资本论》第二、三卷分别于1885、1894年出版以来,学者们对《资本论》的解读研究,总体上看有经济学、社会学和哲学三条进路。 经济学进路 马克思在世时,季别尔、考夫曼等俄国经济学家就曾发文章评论《资本论》。马克思去世后,为了应对洛贝尔图斯的挑战(即指责马克思剽窃了他的剩余价值理论),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二卷序言(1885年)中,向 ...
在中国,第一个翻译《资本论》的人是陈启修。1925年春,陈启修由朱德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流亡日本,易名陈豹隐,潜心 ...
丁为民教授为学员们讲授了《资本论》第二卷第二篇,他解读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资本周转的问题,引导学员们对《资本论》与资本周转进行 ...
在《哲学笔记》中,列宁对《资本论》做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虽说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大写字母的),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 ...
《资本论》是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体系及其运行机制和规律的伟大著作。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有许多发现,主要是“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资本论》依然放射着真理光芒--理论 ...
《资本论》现实观是对“现实”的内在矛盾与发展趋势的总体把握。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具有鲜明历史特定性的社会现实,内含规定其基本特征、决定其历史命运的基本矛盾即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物质内容与社会形式之间的对抗性矛盾。
当前正在显示可能无法访问的结果。
隐藏无法访问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