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马克思在世时,季别尔、考夫曼等俄国经济学家就曾发文章评论《资本论》。马克思去世后,为了应对洛贝尔图斯的挑战(即指责马克思剽窃了他的剩余价值理论),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二卷序言(1885年)中,向发难者发起反挑战,即“有奖征文竞赛”。竞赛持续到1894 ...
《资本论》作为马克思倾毕生精力创作的划时代巨著,在我国的译介和传播已有120余年的历史。这部巨著自1899年2月首次出现在中国以来,中国学者以各种方式进行了引介、翻译和传播,直至1938年,郭大力、王亚楠首度将其全文翻译为中文出版。最新一期《书城》杂 ...
在中国,第一个翻译《资本论》的人是陈启修。1925年春,陈启修由朱德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流亡日本,易名陈豹隐,潜心 ...
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资本论》研究与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资本论》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范式’”、“《资本论》研究与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资本论》研究与哲学、政治经济学的对话与融合”等议题展开了自由而充分的跨学科对话和讨论。
在《哲学笔记》中,列宁对《资本论》做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虽说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大写字母的),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 ...
《资本论》必读,但又不易读。 面对230万字的三卷本《资本论》原著,即使专业的研究生要完全弄懂,也非易事,更不用说一些非专业的普通人。
马克思的《资本论》无论是对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来说,还是对于转型发展的中国来说,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马克思的《资本论》并没有过时,它仍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辉。马克思的《资本论》发表于100多年前,时至今日,《资本论》没有过时--期刊选粹 ...
德文版《资本论》 王茂荫像 文/刘绍义 马克思的《资本论》于1867年问世,在这本举世闻名的著作中,全世界有680多人榜上有名,王茂荫是唯一进入 ...
希法亭社会学进路的理论出发点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对此,希法亭和鲁宾都有明确论述。关于唯物史观与《资本论》的关系,列宁早在1894年创作的《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一书中,就强调唯物史观在《资本论》中已经从假说变为科学。在1913年写作的《卡尔·马克思》一文中,列宁明确把唯物史观看作是科学的“社会学”和历史观。因此,列宁可以说是《资本论》社会学进路的另一位开创者。
由卫兴华先生撰写的《〈资本论〉简说》(以下简称《简说》)一经出版社出版,便受到读者的认可。 一位20世纪90年代经济类专业的博士说起当年啃《资本论》原著的艰辛和迷惑,感叹今天的研究生们幸运——《简说》的精炼让《资本论》更贴近读者。
Some results have been hidden because they may be inaccessible to you
Show inaccessible resul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