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赵孟頫的行书艺术,建立在他深厚的书法理论基础和广泛的临摹实践之上。他深入研究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书法,并广泛涉猎钟繇、李邕等名家碑帖。他主张“复古”,强调学习经典,回归晋唐书法的纯粹和自然。但他并非一味地模仿古人,而是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融入其中,形 ...
赵孟頫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力。他在书法上的贡献,不仅在他的书法作品,还在于他的书论。他有不少关于书法的精到见解。他认为:“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也。”“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在临写古人法帖上,他指出了颇有意义的事实:“前人得到古碑帖数行,专心学习,便能闻名于世。何况《兰亭 ...
灵境·人民艺术馆 on MSN15h

心清似月书佳句 回族翰林气自华

本文转自:天水日报□王鹏晚清到民国,秦州大地风起云涌,许多地方文化名人以其超绝的才情和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在天水历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其中,回族翰林哈锐可谓是开风气之先的教育家和实业家。天水市博物馆馆藏有一副哈锐的行书对联,透过这件书法作品,我 ...
行书经魏晋的黄金期、唐代的发展期后,到宋代达到了新的高峰,开始以一种尚意抒情的新面目出现。 这种尚意书风充分发挥行书的抒情达性功能,突出行书创作的至情宣泄,产生了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书法家,他们均以行草或行楷见长。
行书作为一种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书体,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比较容易入门和上手。 目前,中国有数以千万计的行书爱好者,他们都是该套行书 ...
沈尹默(1883—1971)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将,更是近现代中国知名书法家之一,对现当代海派书法影响尤其深远。澎湃新闻获悉,7月21日,“好书数行——沈尹默作品展”在地处浙江义乌的春及草庐美术馆对外展出,展览共展出六十余幅沈尹默遗墨,行草清俊儒 ...
王文英·行书扇面 如行书一样的人生,多么美好。 一天一天这样对着行书,就漫步在山阴道上,一路全是风景。 《书法报》2018年3月14日 艺术家 ...
因其用途和行书书体的形式特点,使其点画用笔中舍弃了对起笔、收笔和转折、勾趯等处的刻意求工,但却保留了沉实挺劲而浑厚的线质,结体则变 ...
吴清风先生的“指墨三绝”不仅是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瑰宝,更是当代艺术领域的一座巍峨高峰。他的艺术成就令人钦佩,其作品的巨大升值空间更是让收藏者们兴奋不已。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吴清风先生会继续以其卓越的艺术才华和不懈的努力,为世界带来更多令人惊叹的指墨艺 ...
行书千字文(绢本) 26.5×373.4厘米 赵孟頫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本卷为赵孟頫晚年书写的一件千字文,先以较为严谨的楷书书写,后逐渐舒展,转为流畅的行书。通篇给人以隽秀清丽、雅致精美之感。 此卷引首乃明代徐霖篆书 ...
胡小石行书《遥山骤雨六言联》 张力中 摄 #胡小石#书法 ...
这幅字超越了他其他的书法,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仅次于出自“书圣”王羲之之手的《兰亭序》。 《祭侄文稿》作为一幅“不完美”的草稿作品,有三十余处涂涂抹抹,它是如何胜出颜真卿和其他伟大书法家的作品,位列第二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