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内务府的全称是“总管内务府衙门”,其最高领导人是“总管内务府大臣”。这个职务并没有固定的员额,通常由4至6名大臣组成。清朝初期,内务府大臣的职务为正三品,但在雍正十三年,经过调整后,内务府大臣的职位被提升为正二品,类似于王公、内大臣、尚书、侍郎等高级 ...
20世纪90年代,龚延明主编了六卷本《绘画本中国通史》。该书内容覆盖先秦至明清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生动展现了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和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由于形式生动、内容充实,《绘画本中国通史》一度成为畅销书,是许 ...
这次给大家带来了北大张帆老师所授《中国古代简史》通识课上所介绍的与“职官”制度相关的工具书,希望小伙伴儿们能有所收获~~ 以下书目分为 ...
此后之研究宋代职官制度者,若能以此书作为案头必备之参考书,不唯可以不至为《宋史·职官志》中那些歧互杂乱的记载而浪费时间和精力;而且 ...
从周代金文看一些职官的得名 ——以“御事”“视事”“卿士”为例 作者 谢明文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 ...
所以,如果你只读这些职官书,根据《唐六典》等书来论述(像目前许多《中国政治制度史》那样的写法),那你就上当了,因为《唐六典》等职官书所载,几乎都是死条文,或过时的条文,没有任何实际案例可佐证,看不到唐代政府的真正架构及其权力运作方式,看不到动态的、活的官制。
但《中国历代职官别名大辞典》却不是如此简单处理,而是在资料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究明该别名的由来,还对每一词条释义项皆冠以朝代,以标明该职官别名产生、流行的时间段;同一条目在同一朝代的不同义项,则加以区别,尽可能做到解释的清晰、准确,避免模糊。
幕职官来去自由,俸禄丰厚,有职有权,被士人视为飞黄腾达的“要津”。 尽管朝廷有迁转时间的规定,但是一年数迁的情况并不鲜见。
职官的外封(由于其与中原王朝内部官僚体制有一定差异,故以下简称“外封”),则分为文官和武官两类。 西汉武帝时,中原王朝的武职官员开始正式外封,到东汉、曹魏时期趋于规模化,制度逐渐完备,并与外封爵位体系共同构筑起汉魏民族首领的官爵名号封赐制度。
他的《宋史职官志考正》是开山之作,是名作,但这不等于《宋史・职官志》研究工作已经终结。 邓先生自己也不这样看。 限于抗战时期资料之不足,还有不少遗漏。 在五十年代,他就提出过需要对《宋史职官志考正》和《宋史刑法志考正》重新进行增补。
据淮阴师院退休教师周桂峰先生言,于先生曾计划著《中国官制史》50万字、《中国职官大辞典》100万字,“于先生当年已经做好了完成中国职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