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罗兰·巴特 想象的童年 巴特常常对人说起自己的小布尔乔亚出身,人们大概不会误会这是他对自己出身的厌恶和悔恨。 相反,这是一种阶级幻想,能够同时满足巴特展开批判和接受享乐的双重需求。
罗兰·巴特一点也不在乎我们能不能读懂他,他的旗帜照样飘在那里。 阅读过程也是一种巨大恐怖的过程,巴尔扎克与我们没有任何的关系,忘却巴尔扎克让我们感到尴尬,但它是很不寻常的一次阅读过程。
核心提示:罗兰巴特认为我们太过关注不只是文学,所有的艺术里面讲的意义或者是作曲者,或者是作者的声音或者一个人格的表现等等,他觉得这都不是最关键的东西,他认为艺术最关键的东西永远是一些质地上的东西。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文学与创作的本质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李敬泽在其作品中提到,罗兰·巴特曾在上世纪的作品中宣称“作者已死”,这引发了许多文学青年对创作身份的深思。巴特描绘了一个无限扩展的图书馆,暗示现代作家在其中游荡,失去了原有的身体和身份,只是拾起前人的碎片,试图拼凑出新的文本。 如今,随着超级AI的崛起,这一观点愈发显得深刻。AI如同一个无尽的图书馆,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引文之书”,而我们 ...
“的”字的可圈可点,在於《哀悼日记》不是巴特定下的题目,更不是他意图出版的内容。儘管书内记录的文字,都出於他的手笔,但这真是他的日记。这三百三十张小纸片,写於罗兰.巴特过世後的一段日子,从一九七七年十月写到一九七九年九月左右,中间断断续续地写,但主要围绕的还是他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