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米兰•昆德拉是世界上读者最多的作家之一,也是一个成功隐身的作家。37年以来,由于一直拒绝在媒体上露面,他从公共视野中消失了,直到2023年7月11日,米兰•昆德拉逝世,让世人重新将好奇的目光投向这位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写作,多么古怪的想法!
标题: 米兰·昆德拉去世:作家与祖国不必两情相悦 作者: 叶克飞 发表日期: 2023.7.12 来源: 微信公众号“那些原本是废话的常识” 主题归类 ...
米兰·昆德拉曾多次反思与他同时代的作曲家,乃至本世纪顶尖的音乐家,是如何指责现代主义作曲家的反浪漫主义,且试图在其作品中寻找“情感 ...
2023年7月11日,米兰·昆德拉去世,今天是他的一周年忌辰。布尔诺是捷克第二大城市,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5-6世纪,当时克尔特人定居于此。在克尔 ...
大学时候,我遇到了米兰·昆德拉。最初看的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如今的翻译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里的关键是,“轻”在生命之中,抑或它就是生命?生命中的“轻”已经让人无法承受,那生命就不要“轻”了。我不是因为昆德拉的故事或表述而喜欢上他的,而 ...
有多少人对米兰·昆德拉的一句话、一个词、一处发现铭记终生? 尾声:如微风般轻盈 今天,在一个我专门用来收藏米兰寄来的画作的小袋子里,我找到了这个。 一个很奇怪的人的侧影,扭曲、变形、滑稽、好笑,在地球仪上晃动着,踮起足尖,努力保持平衡。
5 天on MSN
昆德拉曾经援引纳博科夫的话宣称:“我厌恶把鼻子伸到伟大作家珍贵的生活中去,任何一个传记作者都不可能揭开我私生活的面纱。”他还引证了福克纳的话:“作为个人存在,要有被大写的历史消除、淘汰的雄心,除了我已经印刷的书,决不留下任何痕迹、任何垃圾。” ...
米兰·昆德拉一直小心翼翼地掩藏自己的行踪。过去25年里,他从未接受过采访。他回国(捷克)时必然隐匿身份,并使用假名入住酒店。他曾让捷克 ...
所谓“看脸查人”(contrôle au faciès),指的是法国警察和宪兵在公共场所的日常执勤中有权查验公民身份,但其遴选检查对象的标准不是基于对方具体行为对公共秩序的危害程度,而是基于外貌特征,而且在实际运作中主要集中在种族、宗教或国籍上(无论是真实还是推定的)。因此“看脸查人”一直被指责具有明显的歧视、尤其是种族歧视嫌疑。今年6月26日,欧洲人权法院(CEDH)对“塞迪等人诉法国”(Sey ...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米兰·昆德拉在中国曾产生很大反响,引发了一股阅读热潮。我清楚记得,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第二个月刚发了工资,我就买了5本他的书。但是米兰·昆德拉并不好读。他的书中充斥着议论,充斥着他自己总结的看上去很高深的哲理,隐晦而神秘,让人读来晕头转向。
怀疑一切的大作家,其实并不相信“生活在别处”纪念 米兰·昆德拉逝世两周年作者:暗蓝杂学家,译者,书评人为了躲避麻木,我们麻木地逃向更严重的麻木,为了躲避孤独而逃向更荒凉的孤独。——布洛赫,《无罪者》我忽然看出来,离开历史方向盘还是有可能生活的,一种新的、原先未曾估计 ...
米兰·昆德拉很在意别人是否误读他的作品,但是读者不在意,其他国家的读者就更不在意。 正像文学概论课讲的那样,作品一经创作发表出来就事实上独立于作家,读者如何去读基本上不关作家什么事了。
一些您可能无法访问的结果已被隐去。
显示无法访问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