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统治者通过祭祀音乐、宫廷舞乐来展现权力之威,但又希望在音乐中传达仁爱与安定的理念 从周礼到汉唐音乐制度,再到宋代“清乐”,政治家的治国术往往藏于节拍之中 这种音乐化的政治哲学,某种程度上比法治更温柔,却不乏控制力 ...
本书汇校的文本包括《礼记》经文、郑玄注文和陆德明《释文》,以《中华再造善本》影印宋本《纂图互注礼记》为底本,所用对校本、参校本及 ...
《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继10月28日播出第二期《汉书》后,终于在昨天更新,播出了第三期《礼记》,精彩演绎了东汉末年大儒郑玄学礼、注礼、传礼、践礼的一生。《礼记》(三全)那么,除了节目中演绎的情景之外,郑玄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对于《礼记》乃至“三礼”之学的发展又有 ...
在中国古代,思想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可以说,朝廷的文化政策及其配套的典章制度,构成了思想传播、演化的生长环境和有效载体。《礼记 ...
《礼记》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相传由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编定。 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称作《大戴礼记》,在流传过程中部分遗失或失传;戴圣选编四十九篇又称《小戴礼记》,即现在广为流传的《礼记》。
(《礼记·内则》)”与父母去见他们的朋友,“不谓之进不敢进,不谓之退不敢退,不问不敢对。 (《礼记·曲礼》)”即父母没有让上前就不要贸然上前,以免影响他们的交谈。 让上前见面时,没有让退下,就不要自行退下,因为对方可能还有话要问。
《礼记》说“临财毋苟得,临危毋苟免”,意思是说,面对意外之财,别用不正当的方法去得到,那样有伤于你的廉;面临危难之时,不可用苟且的手段逃免,那样有损于你的义。 职业道德。 在政府部门服务,要尽心竭力,切忌言不及义。
历代学者对《礼记》成书问题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其编者、编纂时代及各篇材料来源。实际上,从长时段考察其成书过程的阶段性特征,亦属《礼记》成书的题中之义。周何先生即提出《礼记》四阶段成书说:一是附经而作;二是单独成篇;三是汇编成书;四是郑注之后始有定本(《礼学概论 ...
历代学者对《礼记》成书问题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其编者、编纂时代及各篇材料来源。实际上,从长时段考察其成书过程的阶段性特征,亦属《礼记 ...
我国是规定退休年龄较早的国家。 《礼记·曲礼 (上)》 中有这样的文字:“大夫七十而致事”,这说明早在周代便规定了退休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