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夏尔·波德莱尔(1821年-1867年),法国19世纪著名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先驱。法国学院派传记作家、波德莱尔研究专家克洛德·皮舒瓦和让·齐格 ...
“波德莱尔在世时一生倒霉。去世了的波德莱尔倒有很大的运气。他这个人那么难以相处,有时候在人际关系上又是那么截然无情,却有着真正的 ...
19世纪时,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的作品《恶之花》(Les fleurs du mal)曾在法国文学圈引起巨大争议,波德莱尔本人也受到 ...
波德莱尔诗歌中的“否定性人生体验”所描绘的正是当时众人包括自己心灵的阴暗与病态。 波德莱尔把社会的病态诉诸笔端,在他诗歌中用忧郁、无聊、悔恨、烦恼、痛苦堆积成的现实,正是众生溃疡的心灵,而这种描述在当时的时代体现出一种大胆的反叛精神。
波德莱尔则从1848年革命时起就基本不关心政治,只是单单诗才就够他写出挑衅世人观念的作品了,他所赞颂的都是别人避之唯恐不及的东西,比如 ...
1867年8月31日波德莱尔逝世,到今天已经150周年。这个时间让我有些吃惊,因我从未想过他竟是150年前的人。他比雨果早逝近二十年,但雨果给人的 ...
波德莱尔的诗每一首读来都有一个主人翁“我”,但波德莱尔真正的意思是,一首诗因为是语言的杰作,一定有“非个人性”,而这“非个人性”恰恰就是人类性。 人都有个性,但诗人在表达个性时,恰恰是通过这种隐匿个性的方式,是一种“非个人性”的方式。
160年前的那个夏季,夏尔·波德莱尔惴惴不安地把诗集《恶之花》交给出版商。惴惴不安,是因为他预感到《恶之花》会引来炮火与口水。 夏尔• ...
波德莱尔也是人,也有自己的快乐与悲伤,也有自己想要追求的慰藉。 但是他眼中的世界,充满着毒蛇、亡灵、尸骨、坟墓,世间所有的污秽缠绕 ...
看波德莱尔关于爱伦·坡的文章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好像是波德莱尔在写他自己,无疑爱伦·坡对波德莱尔有着巨大的影响:他们都英年早逝,命运 ...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夏尔·波德莱尔的经典诗作《恶之花》因运而生。 作品不仅深入刻画了巴黎的错综复杂与光怪陆离,也以展现城市“病恶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