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1967年6月17日清晨,新疆罗布泊的天空骤然被一朵巨大的蘑菇云撕裂,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震动大地。这标志着中国第一颗氢弹试爆取得了圆满成功!这背后不仅凝聚了“氢弹之父”于敏和众多科学家们数年如一日的默默奉献,还依赖于一支勇敢无畏、面对生命极大风险的机 ...
杨国祥的名字,紧紧与中国1967年成功进行的氢弹试验相连。继原子弹成功研制后,中国决定在罗布泊进行氢弹试验,正式迈入核大国行列。然而,氢弹的携带与投放问题成为关键难题,而杨国祥却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氢弹辉煌:纪念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58周年肖祎希1967年6月17日是一个注定载入史册的日子清晨8时20分在中国西部地区的 ...
在这方面,“非核氢弹”则可达约15秒,可实现更久的高温杀伤和氧气消耗。 因而老泰勒认为,“非核氢弹”比现有的温压弹更适合打击诸如大型堡垒、工事和地下坑道等目标,前者也更像是“威力升级版”的温压弹。 “非核氢弹”难以同氢弹相提并论 ...
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时的珍贵景象,在胶片中氢弹火球十分明亮,旁边那个小的图像,其实是太阳。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某研究所原副所长 陈幼玲:哎呀,一闪光,我们大家都不管眼睛了,把眼镜弄下来就看嘛,看见两个。
在氢弹研制过程中,于敏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成为中国氢弹研制中的关键人物。 从60年代开始,于敏放弃了个人热爱的基础物理 ...
60多年前,它承载着绝密使命:将建设者、设备与物资运进中国首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国营221厂,更肩负着将中国首颗原子弹和首颗氢弹秘密运往新疆罗布泊试验场的重任。1995年,新华社向全世界宣布该基地已完成历史使命全面退役的消息。2009年,在221基地旧址建成的原子城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
氢弹爆炸包含大量十分复杂的物理过程,尽管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但对其作用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还远远不够,氢弹的设计至今仍强烈依赖于设计人员的经验,只有大规模核爆炸试验才能对所研制的核装置的合理性进行有效验证。
26日,话剧《氢弹之父——于敏》在天津中华剧院上演。天津市宁河区委宣传部供图。 中新网天津3月27日电 (王在御 汤润青)26日,由中共天津市委 ...
氢弹次级成功“点火”的必要条件就是初级必须当量大、分量小。 也就是说,即便掌握了原子弹技术,如果不能更进一步,也无法成功完成“点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