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面对“交流的无奈”,营造适于人际交流的良好的虚拟与现实的环境,以减少“死信”,避免微信“朋友圈 ...
5年退信工作,1825个夜晚,4756封“死信”在她手中复活。 在鞍山路投递支局,有这样一名扑灭“死信”的高手———26岁的共产党员胡建菁。5年来 ...
由于北京城的发展太快了,无人接收的“死信”也越来越多。 现在,全市一年出现的死信多达11万,这都要靠投递员一封封去逐一“激活”。
多年来,当陈锐波面临因原址拆迁改造、居民搬迁等原因造成的“疑难信件”,他不是简单地宣布放弃,而是认真核对名址,多方查询信件主人 ...
处理这些“死信”,也成为邮局的一大难题。 元子岳老人一直在邮政单位工作,1996年退休的他却退而不休,依然接受乐清邮政局聘请,专门负责 ...
何谓“死信”,就是因名址不详、有误等各种原因,既无法投交、转投,也退不回去的信,术语上当叫“无着邮件”——可不就是死了么。
1985年至今,他坚持业余时间和节假日投送各类疑难“死信”,先后救活了11285封“死信”,其中海外侨胞信件11000多封。 一封信宛如一首歌,马钧亭深深打动了用户的心。 他先后收到430封表扬信、4块金匾,并被授予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
微信本质上仍然属于一种拟态环境下的人际交流,并且带有“符号社交”的基本特征。“1987 年学者库尔兰和马库斯提出‘线索消除论’,认为网络 ...
Some results have been hidden because they may be inaccessible to you
Show inaccessible resul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