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但是,治疗时却反复“踩坑”,总也治不好,这究竟是为什么?幽门螺杆菌为何如此“难缠”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主治医师马钦解释,在治疗过程中,药物服用时间是一个极易被患者忽视的关键细节。
因为幽门螺杆菌长期在人体内寄生、繁殖、破坏,胃黏膜细胞可能会发生一系列变化: 正常胃黏膜→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胃癌 。
简单说,幽门螺旋杆菌是导致胃癌的主要原因。这种细菌通常在儿童时期就感染了我们,但胃癌往往要等到50岁或60岁才会显现。这个过程就像是一颗定时炸弹,慢慢侵蚀我们的胃黏膜,从浅表性胃炎一步步发展到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最终变成胃癌。
感染者的唾液中存在一定数量的幽门螺杆菌,在共餐时,未使用公筷公勺会导致细菌通过筷子、勺子污染食物,健康人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后,就可能感染幽门螺杆菌。
这些产品大多宣称可以抑制、预防甚至杀灭幽门螺旋杆菌,一些产品还打出了“对幽门螺旋杆菌有效灭杀99.85%”“全家适用,无效可退”等宣传标语。不少消费者也对牙膏的功效寄予厚望:“刚查出感染,买了这个希望有用,别传染给孩子。” ...
于2019年,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的中国市场规模为人民币56亿元。预计将由2024年的人民币55亿元增至2029年的人民币68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4.3%。预期该市场将继续增长,到2035年将达到人民币126亿元,2029年至2035年的复合年增长 ...
幽门螺杆菌是导致胃癌的头号元凶,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Ⅰ类致癌原。 但在临床上,总有一些感染者体内的幽门螺杆菌难以根治,吃了一堆药,也不 ...
该院专家建议,如果患者属于以下人群,尽早到幽门螺旋杆菌治疗门诊进行检测和咨询,早发现、早治疗,才能更好地守护患者的健康。有胃痛、胃胀、反酸、嗳气等消化道症状者;有胃癌家族史者;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者;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或特发性血小板减 ...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王思予)近日,话题#28岁胃癌前病变女生的忠告#登上热搜,该患者分享了自己确诊胃癌前病变的亲身经历,引发广泛关注。2022年,她因空腹食用两袋火鸡面后出现严重胃部不适,通过服用奥美拉唑来改善症状。然而,后续在做碳13呼气试验检测前未停用奥美拉唑等药物,导致检测结果出现假阴性,未能及时发现并根除幽门螺杆菌。短短8个月后,病情从糜烂性胃炎迅速发展为萎缩性胃炎,即胃癌前病变。
白皮书提示,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根除治疗中,要注意抗衡因素——足以能与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获益相抗衡的因素,比如健康状况、年龄等。 根除治疗应遵循“检测—治疗”原则,一旦检测出幽门螺杆菌感染,如果没有抗衡因素存在,均应鼓励进行根除治疗。
自上半年开始,小珍胃痛发作得越来越频繁,吃了胃药也不管用,这才引起重视。上个月初,她到家附近的医院做了胃镜检查,结果发现,她的胃窦部位有一个直径2厘米左右的溃疡,而且病理报告显示是恶性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