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在《牛棚杂忆》中,季羡林先生将“五七干校”形象地比作牛棚,这一比喻却遭到了许多网友的质疑和不同看法。许多人并不赞成这种类比,他们认为当年的知识分子只是在五七干校生活了短暂的时间,就对那段经历频频喋喋不休,显得过于斤斤计较,似乎他们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
我们年轻的时候常有各种冲动,对现实有很多不满,但是走进历史的视野,我才发现历史的变迁经常以“践踏”人们所认为的良知来走他们自己的道路,这就是“命”。历史中的伟大人物,也常有力不从心、无法改变局面的时候。孔子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
作为在中共历史上一个特有概念的“五七干校”,发轫于1966年5月7日毛泽东写给林彪的一封信,也就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所耳熟能详的“五·七 ...
当时,从表面上“五七干校”是爱护和保护干部的,说干部到“五七干校”是来锻炼的,通过学习、改造,提高“三个觉悟”,犯了路线错误的,对 ...
1971年1月,在中央机关五七干校会议上,团中央五七干校被评为第二名(第一名是中央办公厅五七干校)。 驻干校的军代表为了表现自己的成绩,给我一项特殊任务:在参加劳动的同时,拍些照片,记录干校的每一场战役、政治运动和重大事件,一是留资料,二是举办校史展览。
在干校期间,还常常有的公社、部门或单位到干校带干部回去批斗,都要经过干校的批准。 姓常的军代表也对来带干部的人讲,“你们可以带人回去批判,但不准打人”,可是实际上完全不是这样,只要人一被带出干校大门,拳打脚踢就开始了。
拿着新书《在“五七干校”的日子》(唐筱菊主编,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出门坐车。北京的司机好侃,一眼瞥见书名,找到了话题:“‘五七 ...
向阳湖文化与五七干校研究近年来,有识之士对“文革”中有关五七干校的情况进行了梳理、研究,出版了不少书籍,也引起了关注和争鸣。在成都召开的第八届民间读书年会上,有关五七干校的话题再次引起关注和争鸣。本刊约请研究专家李城外先生和天津社科院的刘宗武先生各陈己见,与读者 ...
对于这十年间无罪流放的干校生活,除去少量匪夷所思的歌颂文章如“我们迈步前进在广阔的‘五七’大道上”外,大多知识分子留下的是惨痛的、不堪回首的追忆文字,如杨绛的《干校六记》、陈白尘的《云梦断忆》和《牛棚日记》、季羡林的《牛棚杂记》、杨静远的《我在干校一千天》等。
去干校的人被称为「学员」。 无论资歷深浅、职位高低,所有人都叫「五七战士」,按照军队编制,不分年龄、性别,被分到划定的连、排、班去 ...
原标题:常德60余名离退休干部赴西湖参观广州军区空军“五七”干校旧址红网时刻常德9月18日讯(通讯员刘卫平)9月18日上午,常德市60余名厅级离 ...
通讯员 李小蒙 万默 掌上咸宁报道 经过几个月的精心筹备,由湖北省社科联主管,省向阳湖文化研究会、中国五七干校研究中心和湖北科技学院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