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公元1075年十月,密州的秋意已浸透草木。时任知州的苏轼,心系着田间因干旱而蜷曲的禾苗,清晨便带着僚属奔赴郡城南二十里的常山。 香烟缭绕中,他躬身祈雨的身影映在石阶上,每一句祷词都系着百姓的生计。
读苏轼,游神州,今天我们跟苏轼一起游密州。 宋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苏轼离开杭州,调往“半壕春水一城花”的密州(山东省诸城市)任知州。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街道纪工委立足本地历史文脉,将苏轼任密州知州时的勤廉事迹作为廉洁文化建设的核心资源。聚焦其“躬身为民”的执政实践,如亲赴田间灭蝗抗旱、上书为民请命减轻赋税;提炼其“日啖杞菊”的清廉操守,在《后杞菊赋》中彰显的安贫乐道品格;传承其《超然台记》中 ...
卸任密州前后,苏轼并没有提出在板桥镇设置“市舶司”之事。 当时朝中“新党”人物正忙于“变法”与争权,根本顾不上这档子事,他即使提出来 ...
苏轼的密州里有奇秀的日照山川一个顶流文学家,和一个农民,能有什么联系?比如小时候的我和苏轼,我不认得他,他更不认得我,八竿子打不着啊。可我们之间终要发生一点联系。初中时,第一次听说一句诗,“至今东武遗风在,十万人家尽读书”,描写诸城当年读书风气之盛,据说是苏轼弟弟 ...
苏轼到任时,恰值密州连年大旱、蝗灾泛滥,加之新法推行过程中出现了操之过急等现象,百姓民不聊生。苏轼在《和孔郎中荆林马上见寄》中写到 ...
苏轼在密州两载,为解除黎民疾苦而殚精竭虑,即使离任后,他也深深牵挂着密州百姓。 “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肤肌”,苏轼将密州人民的疾苦感同身受,自责未能彻底改变密州的落后面貌,继而深情地寄望新任知州:“何以累君子,十万贫与羸”,把进一步解除密州黎民百姓苦难的重任相托付。
到密州后,本以为可以吃顿饱饭了,然而厨房里空空如也,吃的仍令人担忧。 于是,他天天在公务之余,跟同僚刘庭式一起,到城边荒废的菜园中挖 ...
(兰辛27日综合电)美国关键摇摆州之一的密歇根州选民开始提前投票,高人气的前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昨天也到来密州,首度为民主党总统候选 ...
密州,唐代时已发展为山东半岛比较重要的货港。 日本僧人圆仁于838年-847年在大唐求法,他曾经多次亲见或听闻密州的港口贸易。
明尼苏达州最高法院11月也得出与密州类似的结论。 倘若川普赢得共和党提名,密州初级法院的裁决将为第14条修正案未来面临的挑战敞开大门。
在堕胎问题上,密州选民对贺锦丽的支持率,比川普高出20个百分点,威州选民支持率则高出13个百分点。 不过,威州的领先优势较8月的22分有所下降。
一些您可能无法访问的结果已被隐去。
显示无法访问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