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2024年,是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意大利和中国举行了一系列文化和学术活动。在马可·波罗诞辰的1月,威尼斯举行狂欢节,主题定为“去东方:马 ...
澎湃新闻获悉,为纪念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经过精心筹划的“寰宇东西:马可·波罗眼中的中国和世界”特展于11月22日在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 ...
姚大力提到,阅读《马可·波罗行纪》的最佳方式是“对读”,即结合相关书籍对照着看,这样既能增长见识,也能避免大量地理信息带来的枯燥感 ...
《第一次遇见马可·波罗》以轻松愉快、设身处地的方式,回顾了马可·波罗波澜壮阔的一生。 要问历史上哪个外国人在中国知名度最高,非意大利 ...
而西方社会,尚未从中世纪的蒙昧中苏醒过来——两个“世界”的对比,怎能不让马可·波罗的故乡人感到不可思议、难以置信呢? 1324年,马可·波罗临终之际,在面对生平最后一次质疑时回答:我所说之事,未及我亲身见闻的一半。
2024年年底,这场在中国西南举办的马可·波罗主题大展,也在从西到东纪念马可·波罗的诸多文化活动中,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七个世纪过去了,关于马可·波罗和他的游记,不仅为无数研究东方的学者提供素材,也为无数诗人和作家提供创作的灵感。
其中,16世纪初饰有插图的羊皮纸手抄本《寰宇记》 (又称《马可·波罗游记》)也同步亮相本次展览。这版《寰宇记》的独到之处在于书中配有众多 ...
怎样写历史书籍更有趣?写好读的历史著作会不会给学者带来更大的挑战?马晓林对此有自己的思考。 马可·波罗到底来没来过中国?虽然《马克· ...
5月3日-4日,歌剧《马可·波罗》登陆广州大剧院,“重启”马可·波罗的故事。这部由中文演唱的三幕歌剧,跨越山河,让广大观众得以触摸历史 ...
一些您可能无法访问的结果已被隐去。
显示无法访问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