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当代气象学研究印证了这一古老智慧:双春闰六月年份,东亚大气环流往往呈现"阻塞高压"态势,就像交通枢纽出现瘫痪,冷暖空气交锋带停滞不前。春寒延缓作物发育周期,秋旱又提前终止灌浆过程,二者形成的"气候剪刀差"让农作物遭受双重打击。这提醒着我们:在气候变化 ...
中国的传统历法,不仅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早的历法之一,更是一种复杂却又精准的阴阳合历,分别以月和太阳的活动周期计算,并通过约三年出现一 ...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工程师 王科超: ...
中国古代历法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需要被传承、被发扬,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和认识,我们不能让这门学科后继无人,否则就太可惜了!
灵境·人民艺术馆 on MSN5d

古人历法智慧中藏着什么时间密码?

本文转自:南国都市报7月25日闰六月来了,本世纪有6次。(据新华社)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古人的历法里藏着好多超有趣的时间小秘密呢!他们就像会变魔术一样,能精准地算出什么时候该热、什么时候该冷,是不是超厉害?7月22日,咱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里的第十二 ...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考虑到这一点,在编制历法时,为使每月中都含有月相的意义,就以朔望月为主,同时兼顾一年的寒暑季节变化,采用置闰月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是在19年中安排7个闰月,这样一来,农历年的平均长度和回归年的平均长度就基本相符了。
原标题:中国历法上的春节之变:武则天登基那年过两个春节 汉天文学家落下闳造像。画家范曾作品 阆中纪念落下闳的雕像。 春节,孕育着许多 ...
中国的传统历法就是在不断修订中,逐渐缩小历年与“实岁”的误差,从而在世界历法史上居于领先的地位。 春秋后期修订的“四分历”,其历年平均长度为365.25日,历月平均长度为29.5308日(近代天文学观测的历月平均长度为29.5306日),并采用每19年为一周期,其间设置7个闰年的置闰方法。
在《古代天文历法讲座》中,他为一般读者大众说法,补充介绍一些天文历法方面的基础知识和简明的推步方法。 读者可以通过这部书对我国古代天文历法的体系获得初步的理解,对于古书中有关天文历法的问题作出确切的解释,对于正确理解古籍中经常出现的天文和纪时记载有极大的帮助。
由于落下闳在中国历法上的重大贡献,如今的阆中古城,依然保持了纪念落下闳的诸多仪式。 今年正月初一,阆中会举行落下闳祭祀大典,古天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