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他4岁时,全家迁到凉风乡新屋湾,他的祖辈和父辈都是文化人。他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养成了勤奋学习的良好习惯。 祖母的故事让他百听不厌,他总是缠着祖母讲故事,很多故事他都记在了心里,他时常向兄弟姐妹们复述这些故事。
近年来,学界对于何其芳的研究已经有很多成果了,仅学术论文就多达五六百篇,还不包括数十篇学位论文;至于研究何其芳的学术专著以及何其芳 ...
何其芳本人嗜书如命,据他自己的说法是“一生难改是书癖,百事无成徒赋诗”(《忆昔》),“喜看图书陈四壁,早知粪土古诸侯”(《偶成》),即使“大泽名山空入梦”,也要“薄衣菲食为收书”(《自嘲》)。当年的何其芳家住东单,离王府井不远,那时王府井的东安市场还没有改造,旧 ...
何其芳墓前雕像 文学所的“老人”当中,流传着不少关于何其芳的故事,这些文学所的老人是如此的热衷于讲述何其芳,由不得所里的一干新人也竖起毕恭毕敬的耳朵;等到这班新人自己也成了老人,他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讲述——就这样,何其芳的故事在文学所一代一代流传下来。 说起来,本人 ...
王水照:是的,所里一直很尊重何其芳。在何其芳那里,一条是执行党的政策,是“工具”;另一条呢,就是在执行党的政策的同时,还有“三个尊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科学研究规律。这“三个尊重”,在何其芳这类党的干部身上,其实也有突出表现。比如“运动”当中批判俞平伯 ...
“飞虎队”老兵何其忱是中美混合联队指挥所中参与制定作战计划的第一个中国人,并获得过美国空军颁发的二级战斗勋章。(美国《侨报》/张涵 ...
何其芳二三事受批判的俞平伯 被评为一级研究员 何其芳是我国著名的诗人和学者。1953年,文学研究所成立,何其芳担任作为党内专家任副所长和领导小组(相当于党组)组长,郑振铎任所长。1958年郑振铎因飞机失事蒙难,何其芳接任所长,直到1977年逝世。 1956年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1975年中国 ...
抗美援朝时何其忱捐了飞机给志愿军,除了重庆的一个负责人在大会上说了一句“何其忱捐飞机值得表扬啊!”其他就什么都没有了,很多街坊邻居 ...
1942年,何其忱投笔从戎,报考飞行员,并到美国受训,一年后学成回国,编入中美混合航空联队 (即“飞虎队”)一大队,任B-25型轰炸机机长,曾一次炸毁日军20余架飞机。据《侨报》2015年报道称,由于何其忱的英语水平较高且驾驶技术娴熟,因此成为中美混合联队指挥所中,参与制定作战计划的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