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伏尔泰很早就和教会结下了“梁子”。1733年,被迫流亡英伦长达三年的伏尔泰发表《哲学通信》,不久遭教会查封——因为本书鼓吹宗教宽容。1739年,伏尔泰利用圣女贞德题材,作叙事诗《圣女》,讽刺教会的虚伪狡诈和颟顸无能。
据史料记载,他是在三楼对着后院的一间书房伏案工作,书桌上方挂着深为他景仰的中国思想家孔子的画像。” 因其对儒家思想的赞美,伏尔泰还 ...
伏尔泰原先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即把改变社会风貌的希望寄托在上层人物身上,于是致力于“上层交好”,他与波兰前国王“交往甚密”,跟普鲁士 ...
新华社巴黎6月16日电通讯:一位思想家面向东方的凝望——探寻伏尔泰的中国情结 新华社记者刘芳严明 巴黎七区,塞纳河左岸滨河路上,一幢普 ...
如今,“伏尔泰与中国”已是西方中国研究、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课题之一。法国作家莱娅·贝西指出,18世纪的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文化热,传教士刚从中国传回的孔子理论尤其具有吸引力。伏尔泰正是超越现实框架,提出了一个更广泛、更包容的文明愿景。
《老实人》是伏尔泰在66岁时创作的一部短篇哲理性讽刺小说,也是伏尔泰最具代表性的杰作之一。伏尔泰(1694—1778)是18世纪的法国最具代表性的 ...
伏尔泰(1694—1778)是18世纪的法国最具代表性的启蒙思想家之一,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 他为法国和世界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文学方面 ...
因其对儒家思想的赞美,伏尔泰还获得了“欧洲的孔子”的雅号,这位启蒙运动思想家有着对东方思想的凝望和探寻。 近两个半世纪后的今天 ...
伏尔泰对着群众鞠了个躬:“各位英国朋友,你们要惩罚我,只因为我是法国人。 各位想想,我生为法国人,却不能生为高贵的英国人,这件事,对 ...
张西平:启蒙运动的主流是对中国持赞同态度的,包括法国的伏尔泰、狄德罗,德国的莱布尼茨和沃尔夫等启蒙思想家。把18世纪“中国热”完全说 ...
卢梭与伏尔泰这两颗启蒙时代的巨星,一生争斗不断。卢梭对伏尔泰直言相告“我恨你”,伏尔泰则断言卢梭“终将被历史遗忘”。但是卢梭在 ...
书中他对伏尔泰的怨恨表露无遗:“先生,我一点也不喜欢您,我曾是您的门徒,也是您的坚决拥护者,您却给了我最痛的苦难。 日内瓦收留了您 ...
当前正在显示可能无法访问的结果。
隐藏无法访问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