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尽管EBV相关上皮癌在免疫学上被归类为“热”肿瘤,但其对免疫疗法的应答并不理想。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治疗失败是由于EBV建立的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所致。
提到“宫颈病变”,很多人会立刻联想到癌症。但其实,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是一种常见的癌前病变,它不是癌,却可能在长期忽视后发展为宫颈癌。了解CIN的本质、治疗选择和随访要点,能帮我们科学应对,把癌症风险降到最低。01什么是CIN?先分清“低级别”和 ...
近年来,随着癌症免疫治疗的兴起,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过继细胞疗法逐渐成为治疗肿瘤的重要手段。然而,临床试验结果却显示,这些疗法在EBV相关上皮癌患者中的疗效并未达到预期。这一现象引发了研究者们的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致力于揭示EBV如何在肿瘤微环境中维持免疫抑制的状态。
撰文丨王聪编辑丨王多鱼排版丨水成文EB 病毒(EBV)可感染 B 细胞和上皮细胞,并导致淋巴瘤和各种上皮恶性肿瘤。在上皮细胞感染期间,EBV 利用病毒糖蛋白和宿主受体的复杂组合。然而,其确切机制以及是否存在一种占主导地位的受体,目前仍不清楚。2025 ...
研究人员针对默克尔细胞癌 (MCC)这一致死性皮肤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细胞起源争议展开研究,通过整合病毒学、表观遗传学和谱系追踪技术,提出MCC可能起源于上皮前体细胞的新理论。研究揭示MCPyV阳性与阴性MCC虽致癌机制不同(病毒整合vs. UV突变),但均通过GLI1/ATOH1通路驱动神经内分泌分化,为开发精准治疗模型奠定基础。
肠道上皮是机体内部最大程度地吸收养分和吸收液体的部位,同时必须提供紧密的屏障,以防止病原体的入侵。因此,及时清除受损的肠上皮细胞 ...
来自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肺部免疫力的控制或许是由分布在气室的上皮细胞利用一种专门的免疫性分子MHC-II来完成的 ...
PRAG1-FBXO11-SNAIL1调控轴的分子机制 研究人员发现PRAG1能与E3泛素连接酶FBXO11直接结合。正常情况下FBXO11通过泛素-蛋白酶体途径降解SNAIL1以抑制EMT,而PRAG1通过"劫持"FBXO11阻断其对SNAIL1的降解作用,从而稳定SNAIL1蛋白水平,最终促进EMT进程。
京报网 on MSN1 小时
杨柳科普 | 阳性≠患癌:科学认识HPV感染
HPV即Human Papilloma Virus,人乳头瘤病毒,是一类仅感染人类上皮组织的病毒,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目前已知的约有200多个型别,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只有不到20种。这不到20种的HPV根据其致病性风险程度可分为高危型、可能高危型和低危型 ...
移行上皮细胞层数随器官充盈状态变化,通常为4-8层;鳞状上皮则保持恒定分层,表层为扁平角质细胞,中间为多角形细胞,基底层呈立方状。 膀胱空虚时移行上皮增厚至6-8层,充盈时变薄为2-3层,而皮肤等处的复层鳞状上皮始终保持10-20层稳定结构。 2.形态变化: ...
不含杯状细胞的上皮是指缺乏分泌黏液功能的特化上皮细胞,主要分布于皮肤、食管等非分泌性器官表面。这类上皮的形态特征与功能适应主要包括角质化复层扁平上皮、未角化复层扁平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五种类型。 1、角质化复层扁平上皮: 由多层扁平细胞 ...
EBV主要感染B淋巴细胞和上皮细胞,尽管科学家早已发现EBV感染B细胞的关键受体CD21(CR2)和HLA II,但EBV感染上皮细胞的机制一直是未解之谜。
当前正在显示可能无法访问的结果。
隐藏无法访问的结果